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鎖定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是2000年7月原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合併成立的,優秀校友有鄧從豪、蔣民華、薛羣基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多種高級獎項。
中文名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校    訓
學無止境,氣有浩然
現任校長
李術才 [5] 
現有教職工
199人
教    授
61人
副教授
43人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學院概況

山東大學化學學科歷史悠久,是學校創建最早的學科之一。1912年山東大學設立應用化學科,1926年設立應用化學系,1930年設立化學系,1986年成立化學學院,1998年成立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2001年成立化學與化工學院。
學院目前有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 2017年,教育部公佈山東大學化學學科為首批“雙一流”建設學科。2023年,化學學科進入全球ESI前0.31‰,Nature Index列全球21位。
人才培養方面,學院擁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人才培養體系,設有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化學專業下設泰山學堂化學取向班、化學強基班和鄧從豪化學基地班三個特色班;研究生層次教育涵蓋了理學、工學兩大學科門類,擁有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材料與化工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材料與化工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化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目前全日制在讀本科生730餘人,研究生950餘人,在站博士後60餘人。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院培育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專家學者。學院現有教職員工270人,其中專任教師200人,行政管理和實驗技術人員70人。學院擁有中科院院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青8人,國家特支計劃領軍人才3人,國家優青11人,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1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43人(次)。
學院擁有高層次研究平台,包括國家膠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學科、膠體與界面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聚集體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化學)、高分子材料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理論與計算化學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精品教學資源豐富,《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和《分子模擬實驗》等課程獲批國家一流課程。
學院科研實力不斷增強。近三年發表SCI論文1250餘篇。其中,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NAS、Adv. Mater. Nature Commun.等國際頂尖刊物發表論文130餘篇。3年來累計到賬經費3億元,目前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0餘項。
悠久的辦學歷史、精英薈萃的師資條件,為學院積澱了優秀的辦學傳統。自學科創建以來,培養和造就了大批知名的學者、專家、企業家。兩院院士朱兆良、王文興、計亮年、蔣民華、吳祖澤、錢逸泰、薛羣基、江桂斌、馬大為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學院秉承“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理念,通過培養、聚集優秀人才,全面提高基礎和應用研究水平,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使學院成為“原創性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擔國家重大需求研究的平台,我國化學與化工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2023年11月,學校黨委決定,青島校區前沿交叉研究院化學學科部分與化學與化工學院融合發展,學院進入新發展階段。 [4]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學院簡介

化學學科是山東大學創建較早的學科之一。1999年化學學院與環境科學系合併,成立山東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2000年7月,原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合併成立新的山東大學。2001年,根據學校院系調整方案,將東校區的化學、南校區的化工和西校區藥學院部分老師,組建成目前的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1] 
歷經80餘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我國化學化工基礎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工199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導師40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多人,70%以上教師有海外留學工作經歷。目前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學科平台; 1個“國家(化學)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和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教學平台。學院現有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學基地等4個本科專業,8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擁有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化學博士後流動站,建立起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960人左右,研究生500餘人。學院畢業生將成為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綜合素質好、創新能力強,具有過硬的社會和國際競爭力,人格得到充分發展的最優秀的本科生,將成為我國化學化工科研、教育、管理的中堅。2012年學院按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學類招生本科生。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人才培養

學院非常重視教學工作,始終把培養人才放在中心位置上來抓。自創建該學科以來,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學者、專家、企業家。兩院院士王文興朱兆良吳祖澤錢逸泰蔣民華薛羣基鄧從豪計亮年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隨着我國進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創新的人才培養原則,學院積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並利用學科交叉的優勢創辦新專業,加強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革和交叉學科專業的培育。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所獲榮譽

學院十分重視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科研實力不斷增強。目前學院承擔和參與“863”、“973”、“攀登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省、部級攻關項目等近百項,年度實到科研經費均達600餘萬元。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錄的論文數近十年來始終排在全校前矛,佔全校總數的30%以上。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全軍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獎上百項。部分理論和應用成果產生了重大的學術影響和經濟效益。同時我們堅持全方位開放式發展戰略,加強與國內大中型企業和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之間的合作。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活動日趨活躍,不斷提高學院的學術影響力和科研水平。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學院現狀

2001年底,總建築面積7,000餘平米的化學二樓將正式建成並交付使用,標誌着學院長期以來科研、教學用房捉襟見肘、凌亂分散的局面將得到較大改觀,整個學院的建設必將在一個新的層面上、以一個前所未有的姿態、標準和速度進行。
老化學樓是原山大新校最早、最好的建築之一,多少代學子曾在這裏完成學業,而後奔赴祖國各地,投身文化、經濟建設。對母校的眷眷深情,使得許多校友對老化學樓神縈夢牽。但由於歷經風雨,現今的老化學樓已是滿目滄桑。學院決定,在化學二樓啓用的同時將申請立項對老化學樓進行全面的整修,將其改建為實驗中心,使其面貌一新、重煥青春。
在本科實驗教學方面,學院成立了“化學與化工實驗教學中心”,下設基礎化學、中級儀器、綜合化學、化工原理等實驗室,初步建立起從基礎到綜合再到創新的一整套實驗教學體系。學院確立了中心建設的近期和中長期目標,完善了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加快中心的建設。截止至2000年底的四年中,中心先後從教育部、學校職能部門獲得425萬建設經費,對實驗環境進行了改建,添置、更新了大量實驗教學設備,使學院本科實驗教學條件得到巨大改善。在今後的三年,中心將每年從學校獲得數百萬元經費支持,學院將按國內一流標準,對實驗中心進行徹底的升級換代,力爭早日達到本科評優標準,並爭取在3~5年內使實驗中心在山東大學率先進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行列。
學院還加強了對學院圖書館和圖書資料的建設力度。目前,院圖書館共有中英文藏書6萬餘冊,期刊300餘種,已初步建成省內收藏面最廣、資料最系統完整的化學化工類專業圖書館。 [2]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發展前景

多年來,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建設為基礎,以提高學術水平為主導的工作思路開展各項工作。目前全院教職員工正以飽滿的熱情、開拓的精神、紮實的工作、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學校創建國內外知名大學作出貢獻。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學院名人

鄧從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化學家和教育家。原山東大學校長。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項目和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山東省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三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2年獲得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0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錢逸泰
江蘇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6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院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安徽省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國際《固體化學雜誌》編委。 1982-1985,1989-1990,1992-1993年分別在美國布朗大學和普渡大學從事催化和固體化學研究。 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二、三等獎各一項;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 獲得 2001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共發表文章 239 篇, 其中在《 CI 》、《 PhyRev 》、《 Appl Phy Lett 》等國際雜誌上發表論文 140 篇, 被國際重要雜誌引用 500 餘次。
王文興
中國工程院院士 。環境化學專家。 1924年11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蕭縣。1952年 畢業 於 山東大學 ,吉林大學化學系進修二年,前蘇聯卡爾波夫物理化學研究所進修一年。 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學術顧問、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原副院長;先後組織領導完成國家重大、“六五”至“九五”科技攻關課題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 1 項、二等 3 項、三等 1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 3 項等。發表論文 110 多篇,編著 8 部。
蔣民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材料學家。1935年8月生於浙江臨海。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曾任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所長、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校長、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新材料領域第三屆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等職。現為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晶體材料研究所和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會副理事長,硅酸鹽學會晶體生長與材料分會理事長,國際晶體生長組織(IOCG)理事和執委會委員,美國《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編,美國光學學會資深會員(Fellow)。曾獲 國家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山東省首屆科學技術最高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山東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
吳祖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 1935年10月19日生於浙江鎮海。1957年 畢業 於 山東大學 。 歷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軍隊實驗血液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實驗血液學會主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及軍隊科技進步獎等共16項。1995年獲光華科學基金獎一等獎。
薛羣基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學專家, 1942 年 11 月 28 日生於山東省沂南縣。 1965 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機械工程學會、空間科學學會、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國際摩擦學會副主席, ACS 、 STLE 會員,先後參加或主持 30 餘項國家重點課題,獲國家三等獎及省部級獎勵 24 項,發表研究論文 370 餘篇,出版專著 3 部,授權專利 19 件。他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和甘肅省勞動模範,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科院優秀研究生導師,共培養出博士 45 名、碩士 9 名。 1994 年應邀在著名的(美國)高爾登會議上作 “ 陶瓷材料摩擦化學 ” 大會報告。 2001 年 8 月,作為國防科技專家受到江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2002 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朱兆良
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農業化學家 .男,1932年8月21日生。浙江奉化人, 1932年出生于山東青島 , 194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曾任國際土壤學會水稻土肥力組主席、江蘇省土壤學會理事長等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主委,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兆良院士先後主編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表論文百餘篇。主持和參與的研究工作先後獲得了國家、中科院和江蘇省的10項成果獎。1988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並榮獲1993年度陳嘉庚獎農業科學獎。2022年1月30日14時2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0歲。 [3] 
計亮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鄞縣人,生於 1934 年 4 月 20 日, 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 1975 年 9 月至今在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化學院院長、生物無機化學室主任。 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 現任無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化學會理事長和廣東省科協常委, 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化學院院長、研究室主任。完成國家基金和省部級基金 16項,他先後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 8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 主編著作 3 部,發明專利 4 項,發表主要論文 318 篇,論文被引用 690 篇次。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5 項。計教授主講過無機化學等十門課程 ; 1992 年出版《生物無機化學導論》一書,獲 1995 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 2001 年再版);在培養研究生方面, 1997 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2 年至今計教授在國際會議作邀請報告 15 次, 2001 年國家科協授予他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