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慈菇

(中藥)

鎖定
山慈菇,中藥名。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或雲南獨蒜蘭的乾燥假鱗莖。前者習稱“毛慈菇”,後二者習稱“冰球子”,別名還有金燈、朱姑、鹿蹄草、無義草等。夏、秋二季採挖。山慈菇味甘、微辛,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等功效,常用於癰腫疔毒,瘰癧痰核,蛇蟲咬傷,瘸瘕痞塊。
中文學名
山慈菇
別    稱
金燈花、鹿蹄草、山茨菇、慈姑、毛慈姑、人頭七
植物界
蘭科
分佈區域
山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等
採收時間
夏、秋二季
用    量
3-9g
毒    性
小毒

山慈菇入藥部位

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或雲南獨蒜蘭的乾燥假鱗莖。

山慈菇性味

甘、微辛,涼。

山慈菇歸經

歸肝、脾經。

山慈菇功效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山慈菇主治

癰腫疔毒,瘰癧痰核,蛇蟲咬傷,瘸瘕痞塊。

山慈菇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

山慈菇使用注意

正虛體弱者慎用。

山慈菇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水浸約1小時,潤透,切薄片,乾燥或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山慈菇生理特性

1.杜鵑蘭,陸生植物。假鱗莖聚生,近球形,粗1-75px。頂生1葉,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長達1125px,寬4-200px,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頂端,直立,粗壯,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疏生多數花;花偏向一側,紫紅色;花苞片狹披針形,等長於或短於花梗(連子房);花被片呈筒狀,先端略開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針形,長87.5px左右,中上部寬約4mm,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與萼片近等長,基部淺囊狀,兩側邊緣略向上反折,前端擴大併為3裂,側裂片狹小,中裂片長圓形,基部具1個緊貼或多少分離的附屬物;合蕊柱纖細,略短於萼片。花期6-8月。生於山坡及林下陰濕處。
2.獨蒜蒜蘭,陸生植物,高15-625px。假鱗莖狹卵形或長頸瓶狀,長1-50px,頂生1枚葉,葉落後1杯狀齒環。葉和花同時出現,橢圓狀披針形,長10-625px,芝2-125px,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花葶頂生1朵花。花苞片長圓形,近急尖,等於或長於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紅色;萼片直立,狹披針形,長達100px,寬5-7mm,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幾乎不凹缺,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內面有3-5條波狀或近直立的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生於海m的林下或溝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
3.雲南獨蒜蘭,地生或附生草本,假鱗莖卵形、狹卵形或圓錐形,葉在花期極幼嫩或未長出,長成後披針 形至狹橢圓形,紙質,花葶從無葉的老假鱗莖基部發出,直立,長10-20釐米,基 部有數枚膜質筒狀鞘,頂端具1花,罕為2花,蒴果紡錘狀圓柱形,花期4-5月。果期9-10月,生於林下和林緣多 石地上或苔蘚覆蓋的岩石上,也見於草坡稍廕庇的礫石地上,海拔1100-3500米,緬甸北部也有分佈。

山慈菇產地

1.杜鵑蘭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2.獨蒜蘭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
3.雲南獨蒜蘭分佈於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至北部、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東南部。

山慈菇相關論述

1.《本草新編》:“山慈姑,玉樞丹中為君,可治怪病。大約怪病多起於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藥,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姑非消痰之藥,乃散毒之藥也。不知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者為毒,是痰與毒,正未可二視也。”
2.《本草正義》:“山慈姑之名,始見於《嘉祐本草》,然陳藏器《拾遺》已有之,則名金燈,即其花也。能散堅消結,化痰解毒,其力頗峻,故諸家以為有小毒,並不以為內服之藥。至王謬《百一選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樞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錠也,外證可敷,內證可服,其效最捷。則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駛極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連服之,則必利下,是以攻逐惡物為專職,藥力之猛烈可知。此皆用以盪滌腸胃,驅除積垢,以減邪毒憑陵之勢,亦非能通行百脈,消除皮裏膜外之堅積也。且氣味俱淡,以質為用,所以古來未入煎劑,近人有用入煎方,以為消積攻堅之法,如瘰癧痞積之類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則以此物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雖峻,而無宣絡通經之性,何能行於肢體脈絡。腸胃之病,如食積氣滯,胸脘不舒,服玉樞丹少許,則頃刻即效。此中微義,亦可深長思矣。
3.《本草拾遺》:主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等,醋磨敷之,亦除皯。”
4.《滇南本草》:“消陰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瘡,攻癰疽,敷諸瘡腫毒,有膿者潰,無膿者消。”
5.《本草綱目》:“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蛇蟲、狂犬傷。” [1] 
6.《本草再新》:“治煩熱痰火,瘡疔痧痘,瘰癧結核。殺諸蟲毒。”
[2-3]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