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小橘

(中藥)

鎖定
山小橘,中藥名。為芸香科山小橘屬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Sims)Kurz的根和葉。植物山小橘,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食滯納呆,食積腹痛,疝氣痛,跌打腫痛。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芸香目
芸香科
山小橘屬
山小橘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中文學名
山小橘
採收時間
根全年均可採
用    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山小橘入藥部位

根或葉。

山小橘性味

味苦,性平。

山小橘歸經

入肺、胃、肝經。

山小橘功效

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

山小橘主治

感冒咳嗽,食滯納呆,食積腹痛,疝氣痛,跌打腫痛。

山小橘相關配伍

1、治黃疸型肝炎,(山小橘)根12g。水煎服。(《廣西民族藥簡編》)
2、治跌打腫痛,用(山小橘)鮮葉搗爛,酒調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山小橘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葉搗敷。

山小橘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

山小橘炮製

採集加工:根全年均可採,洗淨,切片曬乾;葉鮮用。

山小橘鑑別

藥材性狀:葉片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4cm,寬3-6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灰綠色,微有光澤,下面淺黃綠色。葉脈稍隆起,兩面有透明腺點;葉柄短。氣微香,味苦、辛。

山小橘形態特徵

山小橘,別名山油柑《植物分類學報》,小果《海南植物誌》,假油餅木、水禾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山金橘、山柑子(福建),野沙柑(廣西),降真香(廣東)。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嫩枝常被褐鏽色絨毛且呈壓扁狀。葉互生,有單葉和羽狀複葉兩種;單葉生於短柄上;奇數羽狀複葉具小葉3-5;小葉柄長1-4mm;小葉片紙質,長圓形,長6-18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而鈍頭,基部狹楔形,緣或為不規則的微波狀,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較淡,具透明腺點,幹後兩面蒼暗。圓錐花序腋生,稀頂生,長2-6cm,花序軸初時被褐色短柔毛;萼5裂,廣卵形,外被毛;花瓣5,白色或淡黃色,橢圓形,長約3-4mm,光滑;雄蕊10,等長,藥隔無腺體,但在先端為延長的凸尖;於房上位,扁圓形,花柱短,有細小腺點。漿果近球形,直徑1-1.5cm,淡紅色或硃紅色,熟時半透明,味甜可食。花期6-9月,果期10-11月。

山小橘生長環境

生於低丘陵的灌叢或疏林中。

山小橘相關論述

1、《廣西中草藥》:“行氣祛痰,散瘀消腫,祛風消積。主治感冒咳嗽,食積腹痛,跌打腫痛。”
2、《廣西本草選編》:“根,行氣消積,化痰止咳。葉,散瘀消腫。主治感冒咳嗽,食積腹痛,小腸疝氣痛,跌打腫痛。”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