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原紅壤

鎖定
紅壤土體深厚,剖面發生土層分化明顯。在植被茂密的林地,地表常有枯枝落葉層(O)。A層呈暗紅棕色,一般厚度為10-20釐米,碎塊狀或屑粒狀結構,疏鬆,植物根系較多。紅壤B層是脱硅富鋁化的典型發生層。該土層粘粒含量高於相鄰的上下土層,多半是由原生礦物就地風化的“殘積粘化層”。
中文名
山原紅壤
PH值
5.0-5.5
有機質含量
30-40
全K含量
10.0-15.0
全P含量
平均0.72

山原紅壤基本信息

土壤類型: 山原紅壤
PH值: 5.0-5.5
有機質含量: 30-40
全N含量: 平均1.15
全P含量: 平均0.72
全K含量: 10.0-15.0

山原紅壤成土環境

紅壤主要分佈於雲南高原的中部,北緯24°-26°之間、海拔1500-2400米的殘存高原面、湖盆邊緣以及丘陵低山。此外,四川省西南部與雲南毗鄰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等山地也有零星分佈。總面積為4461.3萬畝,其中雲南省3737.3萬畝,四川省724.0萬畝。山原紅壤地區自第三紀末期以來,伴隨着新構造運動,大面積間歇性均衡抬升隆起,形成高原面。以後,侵蝕、剝蝕作用又較弱,使殘存高原面和古紅色風化殼較多地保留下來。該區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乾濕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年均温15℃左右,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其中80%以上集中於5-10月;≥10℃積温4000-5500℃,相對濕度約70%。現存植被以次生雲南松、華山松及灌叢草地為主,部分為常綠闊葉林

山原紅壤形態特徵

紅壤土體深厚,剖面發生土層分化明顯。在植被茂密的林地,地表常有枯枝落葉層(O)。A層呈暗紅棕色,一般厚度為10-20釐米,碎塊狀或屑粒狀結構,疏鬆,植物根系較多。紅壤B層是脱硅富鋁化的典型發生層。該土層粘粒含量高於相鄰的上下土層,多半是由原生礦物就地風化的“殘積粘化層”。其厚度一般在30-50釐米之間,有的甚至可高達1米以上(如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紅壤),顏色變動於紅、紅棕、橙色之間,這與母質含鐵、錳氧化物及其土壤的發育程度有關。紅壤的B層多為塊狀或稜塊狀結構,鐵、鋁氧化物膠結的微團聚體普遍存在,以富含鐵、鎂母質上發育的紅壤尤為明顯。棕紅壤的B層還有明顯的鐵、錳焦斑層,並常見鐵錳結核或鐵子。紅壤類B層的下段大多具有紅、白、黃色蠕蟲狀孔隙和枝形裂隙的網紋層(Bv),尤以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紅壤更明顯。這是濕熱古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並非現代成土過程的產物。C層為母質層或紅色風化殼。
理化性質 根據雲南四川兩省18個剖面B層分析結果統計,山原紅壤質地為壤質粘土,<0.002毫米的粘粒含量一般小於40%,粉/粘比0.5左右。酸性至微酸性反應,pH5.3-6.3。陽離子交換量鹽基飽和度均顯著高於紅壤中的其他亞類,分別為12.8me/100g和60%以上,反映了近代氣候具有長達半年的旱季,土壤的現代風化淋溶程度相對較弱,而有別於紅壤。但是由於受紅色古風化殼的影響深刻,土壤風化淋溶係數也只有0.1左右。粘粒的硅鋁串均小於2.0,平均為1.8,最低僅有1.02;硅鐵鋁率小於1.6,最低為0.8。粘粒礦物組成以高嶺石為主,其次是伊利石和三水鋁石,以及少量的蛭石等。這牲性狀同樣反映了山原紅壤曾經歷古氣候的強烈風化淋溶作用,具有明顯的脱硅富鋁化特徵。

山原紅壤利用與改良

山原紅壤分佈區的水熱條件較好,地勢平緩,土體深厚,適宜多種林木、牧草和農作物生長。現今地表以灌木草地為主,局部甚至淪為寸草不生的紅色荒原。據云南省資料,山原紅壤區的森林覆蓋度比全省低5個百分點,荒山荒坡比全省高8個百分點。山原紅壤現有耕地626.1萬畝,其中雲南就佔559.2萬畝,是全省糧、煙、油、果桑與蔬菜的主產區和高產區。但是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佔80%左右,有效灌溉面積僅佔1/3。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農業經營管理措施得當,山原紅壤的綜合開發利用潛力是巨大的。山原紅壤區因其存在長達6個月的旱季,極大地限制了耕地複種指數和冬季作物單產的提高,使冬季較高的氣温和較強的光照難以發揮作用,成為種植業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此外,土壤缺磷較突出,施用磷肥效果極為顯著。據云南曲靖越州山原紅壤(低肥力旱地)13年定位監測試驗資料,農肥加磷肥區比對照區玉米平均每畝增產428千克,單施磷肥或農肥的產量上升緩慢,而對照區10年以後種植玉米基本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