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南昌果卓舞

鎖定
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果卓”的藏語本義是“圓圈舞”,漢語又稱“鍋莊”。作為藏族傳統舞蹈文化中一種比較特殊的藝術,以其神奇瑰麗、魅力彌久,不僅深受藏族人們的喜愛,也引起了外來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人們的青睞和激賞。果卓為現存世界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較為古老的項目之一。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起源於達布(現加查)地區。
2006年,山南昌果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39。 [1-2] 
中文名
山南昌果卓舞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Ⅲ-39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西藏自治區

山南昌果卓舞歷史淵源

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5張)
相傳公元八世紀中葉,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贊在蓮花生等佛教大師的協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上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牆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蓮花生大師從達布地區邀請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員)跳卓舞鎮魔,從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開來。山南大部分村莊都有卓舞隊,後來這一舞蹈形式又逐漸流傳到其他地區。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當代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了。
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瑣記》中稱,藏民“俗音跳鍋莊嘉會”,其舞蹈形態是男女紛沓,連臂踏歌、攜手成圈,騰足於空等。鍋莊舞除禮讚佛菩薩寺院之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歌詠山川景色,讚美家鄉,傾吐愛情,歌頌幸福生活等。如歌詞中有“雪山啊,快閃開,雄鷹要展開翅膀;森林啊,快讓路,青年人要邁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現舞姿又重情緒表現,顯示了藏族人民的膘悍氣質。
2006年5月20日,山南昌果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山南昌果卓舞舞蹈特色

山南昌果卓舞表演形式

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則兩種風格,山南卓舞兩人領舞,一先一後,領舞者戴白色平板面具,舞鼓人頭戴長辮,舞到高潮時兩手擊鼓,身體左右上下翻轉,長辮隨之掃地旋轉,氣勢壯觀。山南卓舞的鼓較小,系在腰間,所以舞時動作幅度大。
跳卓舞和跳其他藏族舞蹈一樣,全身放鬆,以膝蓋為中心,隨之有規律的上下顫動,再帶出手上的舞蹈動作。卓舞的節奏之快,令人眼花繚亂,其動作更換頻率以秒來計算,有時幾秒鐘換一個動作,最快時每秒就伴隨一個舞蹈動作。雖然動作簡單,但也足以讓初學者手忙腳亂,無所適從。跳舞時要特別集中精力,稍微分神,馬上就會因跟不上節奏被淘汰。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也無法跳卓舞,因為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性和爆發力,讓美感在瞬間釋放。跳起卓舞,你會感到自己時而像草原上奔騰的駿馬,飄逸奔放勇往直前;時而如藍天裏翱翔的雄鷹,矯健剛強展翅飛舞;時而是掠過四季的自然狂風,無拘無束快樂無比。
卓舞的花色樣式有很多,但動作並不複雜,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很快能讓舞者從中感受到快樂。在節日慶典上,卓舞傳遞着祝福吉祥;在祝賀豐收時,它表達着收穫的成就喜悦,而平時,這歡快的節奏則代表着藏族人民的一種心態,那是純潔的心靈得到滿足之後的欣喜。 [1] 

山南昌果卓舞舞蹈動作

卓舞共由18段組成:1.三步鼓點;2.鸚哥;3.安土淨地;4.蓮花生巖上打樁;5.雄獅跳躍;6.虎獅爭鬥;7.連環套;8.旃檀仙女;9.桑耶牆角的基石;10.三擊卧地;11.擊鼓;12.烏鴉行金剛步;13.國王上座;14.財運門;15.臣民;16.禮拜供施;17.大象側卧;18.九步鼓點。卓舞集動作、韻律、技巧、節奏於一身,各方面相互協調、高度統一,因難見巧,魅力無限。
迪慶藏族鍋莊舞以德欽縣奔子欄鎮和香格裏拉縣沾塘鎮、小中甸鎮最具有代表性,舞步可分為三大類,即“郭卓”、“枯卓”、“帕卓”。奔子欄鍋莊有“祝福鍋莊”、“逐客鍋莊”、“讚頌鍋莊”、“相會鍋莊”、“辭別鍋莊”、“挽留鍋莊”、“送別鍋莊”、“祈福鍋莊”。以鍋莊歌舞形式表現系列待客禮儀程序,地域特色濃郁。 [2]  [4] 

山南昌果卓舞舞蹈音樂

以鍋莊歌舞形式表現系列待客禮儀程序,地域特色濃郁,其曲調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個部分。 [4] 

山南昌果卓舞舞蹈隊形

表演時傳統的隊形基本為圓形,表演者分領舞(阿熱)和羣舞(卓巴)兩類。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人數2至6名不等,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基本上同於羣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歷的人員擔任。羣舞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髮辮子揮舞成“∞”、“○”等形態,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奏感強,變化多端。 [2] 

山南昌果卓舞主要分支

就全藏區而言可分為農區果卓(藏語叫“玉卓”)牧區果卓(藏語叫“仲卓”)、寺廟果卓(藏語“曲卓”)三種。
農區果卓
農區果卓以昌都果卓較為有名。節日、慶典、婚嫁喜慶之際,壩場上,庭院裏,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褲,有如雄鷹粗壯的毛腿,女性脱臂袍披於身後飄逸灑脱。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帶頭啓唱,歌聲噱亮而富於穿透力,舞者和着歌聲作甩手顫踏步沿圈走動。當唱詞告一段落後,眾人一齊“啞!”的一聲吼叫,頓時加快節奏,撒開雙臂側身擰腰大磋步跳起,控舞雙袖載歌載舞,奔跑跳躍變化動作。男性動作幅度較大,伸展雙臂有如雄鷹盤旋奮發。女性動作幅度較小,點步轉圈有如鳳凰搖翅輕舞。舞羣中不時發出"啞啞"的呼叫聲,催動舞蹈情緒直線升騰,在狂熱氣氛中盡興而止。 [3] 
牧區果卓
牧區果卓盛行於藏北羌塘草原,也廣泛流傳在藏區半農半牧的雪域牧場上。遼闊的藏北草原每逢過年節慶、婚嫁誌喜,恭迎恭送權貴佳客,都要唱歌跳舞。尤其是夏天各地要舉行一年一度的“亞吉”節,俗稱賽馬節。白天舉行跑馬射箭,表演犛牛舞,熱巴舞等活動;晚上燃起等火跳果卓,通宵達旦。牧區果卓典型動作有胸前雙統手(象徵卷羊毛圈),腳下踏步跳躍,前頓步按左右翻身,大跨步,跪拜跳等,不斷變化組合成令人眼花紛亂的動作。男女動作一樣,但男子動作大、渲泄奔放,女子動作較小,相比之下含蓄明快。男性起舞往往脱開身上的披袍,雙手伸開緊拉雙袖,邊跳邊繞袖花,因而“繞袖花”成為牧民果卓舞的一大特色。 [3] 
寺廟果卓
寺廟果卓,多出現在寺院內的宗教節日場合。這種宗教性很濃的民間歌舞,節奏緩慢、氣氛莊重,充滿強烈的理性意味。其歌詞、曲調、舞蹈以及表現內容、表演的時間和場合都是特定的。《清史稿樂志》説這種鍋莊是“司舞十人,每兩人相攜舞,一服蟒袍戴翎,掛珠,斜被黃藍二帶,交如十字。一服藍袍,掛珠,斜被黃紫玉帶,交如十字……”。這正是借人表演的禮儀果卓舞。 [3] 

山南昌果卓舞傳承保護

山南昌果卓舞傳承價值

山南昌果卓舞作為藏族傳統舞蹈文化中一個獨特的景緻,在世界舞蹈之林中也是獨樹一幟的。果卓不僅是藏族悠久、燦爛舞蹈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現存民族體育文化中歷史最悠久、能體現藏族體育特色、影響較為深遠的一個項目,是全人類的極為寶貴的藝術財富。果卓與其母體藏族傳統文化一樣,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一個比較獨特的民族項目,它的虛擬寫意的表現手法,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以及其中唱詞的風格都與其他古老民族的傳統體育鳳格相接近,如漢民族傳統體育和希臘、印度舞蹈體育。並且,它的個性特徵和民族特色以及民間原創意味較濃,有特殊的研究和保護價值。 [3] 

山南昌果卓舞傳承現狀

山南昌果卓舞在民閭的保存狀況不容樂觀,應下大力氣加以有效保護,以免失傳。 [2] 

山南昌果卓舞傳承人物

邊巴次仁,男,藏族,1963年生,西藏貢嘎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南昌果卓舞代表性傳承人,西藏自治區申報。 [5] 
索朗,男,藏族,1974年生,西藏貢嘎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南昌果卓舞代表性傳承人,西藏自治區申報。 [6] 

山南昌果卓舞保護措施

2005年,西藏全面啓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國家和自治區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專項保護西藏非遺代表作,其中就有山南昌果卓舞。 [7] 
2012年06月26日,山南昌果卓舞已經走進了山南地區貢嘎縣昌果鄉小學課堂。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山南昌果卓舞”項目保護單位西藏貢嘎縣文化局(文物局)評估合格。 [13] 

山南昌果卓舞社會影響

山南昌果卓舞重要演出

2009年6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展演中山南昌果卓舞作為其中一項節目展出。 [9] 
2009年11月7日,台北中山堂舉辦的“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中由78歲的老藝人尼瑪擔任領舞的山南昌果卓舞劇目《雅礱春潮》演出成功。 [10] 
2011年10月08日,由中國文化部和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主辦的“根與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其中包含了山南昌果卓舞。 [11] 
2014年7月15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精神活化石第三屆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在京開幕,山南昌果卓舞以畫的形式展出。 [12] 

山南昌果卓舞榮譽表彰

2006年5月20日,山南昌果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