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公啓事

鎖定
山公啓事,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山濤傳》。 [1-2] 
這則成語意思是晉山濤為吏部尚書,凡選用人才,親作評論,然後公奏;比喻公開選拔人才。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語、賓語。 [1-2] 
中文名
山公啓事
拼    音
shān gōng qǐ shì
近義詞
舉賢薦能
注    音
ㄕㄢ ㄍㄨㄥ ㄑㄧˇ ㄕˋ
出    處
《晉書·山濤傳》
語法功能
作主語、賓語

山公啓事成語出處

“濤再居選職十有餘年,每一官缺,輒啓擬數人,詔旨有所向,然專後顯奏,隨帝意所欲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舉首,眾情不察,以濤輕重任意。或譖之於帝,故帝手詔戒濤曰:‘夫用人惟才,不遺疏遠單賤,天下便化矣。’而濤行之自若,一年之後眾情乃寢。濤所奏甄拔人物,各為題目,時稱山公啓事。”(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四三·山濤傳》) [1] 
後人由此提煉出“山公啓事”這則成語。 [1]  [2] 

山公啓事成語故事

山濤,晉代河內懷縣人,字巨源。他年少時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博學多識,卓然不羣。喜好《老子》《莊子》,隱身韜晦,不露鋒芒。與嵇康、阮籍等文人為友,被稱作“竹林七賢”之一。嵇康被殺之前,對兒子嵇紹説:“有巨源(山濤)在,你就不會孤立無援的。”由此可見,山濤待人坦誠,深得友人信賴。
三國時期,山濤在曹魏做過趙國國相,後任尚書吏部郎。西晉政權建立後,晉武帝(司馬炎)非常器重他,咸寧初年任他為吏部尚書。
宦海風波多,仕途最坎坷。山濤對此深有體會,多次要求辭官無可奈何,晉武帝都沒有答應他的請求。山濤無可奈何,只得硬着頭皮幹下去。
山濤又在吏部尚書的職位上幹了十多年,負責選拔人才,薦舉官吏。每當空出一個官員的位置,山濤就啓奏幾個備選人選,當了解皇帝的意向後,再正式啓奏,符合皇帝意圖的人選予以優先安排。所以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皇帝所任用的人有的並不是羣臣薦舉的,而羣臣也不知道是皇帝的意圖,還以為是山濤任意安排的。所以,有的大臣就在皇帝面前説山濤的壞話,晉武帝也不清楚事情的真相,給山濤寫手令,告誠他説:“用人之道,唯才是舉,不要遺漏疏遠的人,也不要疏遠出身卑賤的人,這樣,天下便可大治了。”
而山濤不加解釋,還是一如既往,一年以後,眾臣的議論也就停止了。山濤對所薦舉的人都加以評論品題,然後寫成“啓事”供皇帝選用,當時人稱為“山公啓事”。 [1] 

山公啓事成語寓意

吏治之要在於治吏,治吏之要首重詮選。要把好官員的入口關,關鍵在於採取什麼樣的標準選拔官吏。晉代山濤任吏部尚書,執掌選舉,擅於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親自選題數人,寫成奏章,密啓皇帝選錄,然後公奏,故舉無失才,時稱為“山公啓事”。“山公啓事”中皆有山濤對選拔的擬任用官員有關品行、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評價。
“山公啓事”鮮明地表現出山濤注重以品行,能力,素質為依據來選拔官吏,表明了其吏治重在治吏,治吏首重詮選的思想。就山濤現存的啓事條疏來看,他所推選的人有不少是為官清正、頗有才於的賢能之士。山濤銓選的方式頗有魏晉名士品鑑人物之風。首先,在其上奏的條疏中,他都要“各為題目”,將每一位入選之人的品德智能、才情氣質等用寥寥數語加以高度概括的評論,言簡意賅,醒目傳神,與當時所流行的玄學清談和人倫識鑑有着同樣的簡約風致。其次,山濤的選人標準雖然是倚重人物的政治才幹,但從他的擇選中也不難看出,那些能夠通明玄理,具有高情逸韻的“達士”,更為山濤欣賞備至,不忍遺落。 [2-4] 

山公啓事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山公啓事”用以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鑑。作為成語,它在句子中可作主語、賓語。 [2] 
運用示例
唐·張九齡奉和吏部崔尚書雨後大明朝堂望南山》:“山公啓事罷,吉甫頌聲傳。” [2] 
唐·李商隱贈宇文中丞》:“人間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啓事來。” [2] 
參考資料
  • 1.    陳忠梅主編.中華典故(三)[M].瀋陽:遼海出版社,2013:372-373
  • 2.    山公啓事的解釋|山公啓事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2-15]
  • 3.    衞紹生.竹林七賢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10-218
  • 4.    馬予靜.山濤與《山公啓事》[J].古典文學知識,2000(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