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中夜坐

(宋末文及翁所寫詩文)

鎖定
《山中夜坐》是宋末詩人文及翁所寫的一首詩。詩的語調是平和的,卻內藴着亡國的哀痛與憤激。次句即隱喻宋亡後世態的翻覆和種種醜惡不堪的奇情怪事。詩僅二十字,意象鮮明,意藴深厚,意境開闊深遠,充分發揮了五言絕句即小見大、以少勝多的藝術特長。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故國已亡的哀痛及激憤,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報國無法的壓抑之情。
作品名稱
山中夜坐
作    者
文及翁
創作年代
宋末
作品出處
《宋詩紀事》
作品體裁

山中夜坐作品原文

山中夜坐
悠悠天地間,草木獻奇怪
投老一蒲團,山中大自在。 [1] 

山中夜坐註釋譯文

山中夜坐詞句註釋

①悠悠:寥廓,深遠。
②獻:呈現。奇怪:奇形怪狀,隱喻宋亡後的種種怪事。
③投老:到老,臨老。蒲團:用蒲草編織的墊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時用。 [1] 

山中夜坐白話譯文

悠悠天地之間,草木呈獻出千奇百怪。
老來獨坐在蒲團上,覺得山中特別逍遙自在。 [2] 

山中夜坐創作背景

德祐初(即1275年),文及翁曾任參知政事,宋亡不仕,閉門著書。這首詩就是寫他在山中的隱居生活的。 [3] 

山中夜坐作品鑑賞

山中夜坐文學賞析

詩題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已屬清幽,加之時當夜晚,蒲團靜坐,氣氛更為恬靜淡泊,定下了詩的基調。
開頭兩句寫山中景色。悠悠,狀天地的寥廓,景象開闊深遠。獻,奉獻,這裏將草木擬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覺,競相呈現各種奇形怪狀的姿態。這句隱喻宋亡後世態翻覆,種種怪事不堪入目。
後兩句承“奇怪”而來,由寫景轉而寫心境。在草木爭奇鬥怪的熱鬧場合中插入“蒲團”,本來是不協調的。加之是“投老”,坐一輩子,直到生命終結,不能不使人為之嘆惋。但面對社會現實而富於正義感的詩人,既不能力挽狂瀾,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終老蒲團外別無他途。“自在”而冠以“大”,似乎詩人對這種歸隱生活,是十分喜愛和讚賞的。
據李有《古杭雜記》記載,文及翁及第後,與同科進士遊覽西湖,即席賦《賀新郎》一首。詞中説:“餘生自負澄清志。”又説:“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可見文及翁本來是一個胸有大志、一心圖謀恢復的有為之士,從他對林處士的譏誚,也可看出他對那些自命風雅、不問國事的所謂“高人隱士”是如何深惡痛絕了。這樣一位血性男兒,要在寂靜的山林裏孤坐蒲團以了殘生,這裏頭當藴含多少難言的隱痛。平和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亡國的哀痛和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閒適,內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和沉重。應該説,這種“自在”的歸隱生活,是作為社會的對立面而存在的,是對現實的抗爭。
南宋末年的詞人劉辰翁有一首《柳梢青》詞,其中寫道:“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在清冷的山中夜晚,青燈獨坐,念念不能忘情的,仍然是舊君故國,前朝父老。文及翁和劉辰翁的身世和心境,完全相通。 [3] 

山中夜坐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張亞權:“這首詩短短四句,理趣渾然,有如悟後之偈。” [2] 

山中夜坐作者簡介

文及翁(生卒年不詳),字時學,號本心,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徙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寶祐元年(1253)中一甲第二名進士,為昭慶軍節度使掌書記。景定三年(1262),以太學錄召試館職,言公田事,有名朝野。除秘書省正字,歷校書郎、秘書郎著作佐郎、著作郎。鹹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國子司業,為禮部郎官兼學士院權直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年末,以直華文閣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資政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元兵將至,棄官遁去。入元,累徵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傳。《全宋詞》據《錢塘遺事》卷一輯其詞一首。 [4] 
參考資料
  • 1.    趙祖堃等.宋詩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03:第172頁
  • 2.    陶文鵬.宋詩精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01:第926頁
  • 3.    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1548頁
  • 4.    (清)朱孝臧編選;思履主編.宋詞三百首圖解詳析 超值全綵珍藏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0: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