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屯馬察院衚衕

鎖定
屯絹衚衕,舊稱屯馬察院衚衕。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區域內。明代設有屯馬察院,簡稱“屯院”,時間一長,被民間傳稱為“屯絹”。民國著名實業家周學熙曾居住於此。
中文名
屯馬察院衚衕
舊    稱
屯馬察院衚衕
所在地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區域內
主    人
周學熙

屯馬察院衚衕歷史沿革

再就是這麼自發地給衚衕起名兒,北京城這麼大,衚衕這麼多,難免會有不約而同地形成重名,像叫扁擔衚衕的最多時曾達16條、井兒衚衕最多時也有14條、花枝衚衕、口袋衚衕都達到過11條、羅圈衚衕有過8條、箭桿衚衕、真武廟、堂子衚衕各有7條、至於兩、三條相重的起碼超過600條。還有的衚衕名兒因口耳相傳,天長日久,以訛傳訛,弄得不知原來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像現今德內大街路西的三不老胡同,本是為了紀念明朝航海家、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原叫三保老爺衚衕,到了清朝傳成了三伯老胡同,後又傳成三不老胡同,令人不得其解。再如現今民族宮西邊的大、小沙果衚衕,本來與水果並沒一點關係,最早叫砂鍋劉衚衕,因這條衚衕裏住着個賣砂鍋的劉某人而得名。後來訛傳成砂鍋琉璃衚衕,讓人感覺好像這條衚衕是既賣砂鍋又賣琉璃製品的所在,再傳下來竟變成了大、小沙果了,難道是因賣砂鍋賠了本改賣水果了不成。不過這倒正好證明了北京胡同的名稱相沿已久,是靠口頭流傳的。北京胡同的名稱,有許多是叫了四、五百年的,像明朝開始叫到今天的絨線衚衕等30多條衚衕。而歷史最長的磚塔衚衕從元朝叫到今天有700多年了。這中間從明朝改朝換代到清朝,衚衕名稱改變了三分之一,像朝陽門內的把台大人衚衕改為了巴大人衚衕,後又訛稱八大人衚衕。東單北的吳良大人衚衕改成了無量大人衚衕,吳良本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這麼一改從字義上一看既可説是沒有度(肚)量的大人衚衕,又可理解成前途無量的大人衚衕。由這條衚衕再往南的總鋪衚衕,清朝改為總部衚衕,現訛傳為總布衚衕,令人從字義上不大好理解,什麼叫總布呢?要按清朝的總部還好解釋,可以想像成是駐在這兒的軍隊總部什麼的,可明朝的原意並不是這樣。那時全城分為36坊,每坊又分若干個牌,每個牌下又設若干個鋪,鋪有鋪頭,管若干條衚衕。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對此有所記載,如當時的思城坊,下設五牌21鋪,驢市衚衕、石牌衚衕、把台大人衚衕、枴棒衚衕、炒米衚衕、井兒衚衕、頭條衚衕。二條衚衕、三條衚衕、四條衚衕、月牙衚衕、牛房衚衕等都在這21鋪裏。而總鋪衚衕是在明時坊,這個坊設西四牌16鋪,東四牌26鋪裏。阜城門南,明朝有金城坊,坊中有條濟州衞衚衕,清朝給改成了機織衞衚衕了,這麼一改也不大好理解了。其原意濟州衞是明朝初年的軍隊編制,當時在軍事要塞的地方都設有衞所,因而許多衚衕就帶有衞字。再如安定門東邊明朝的崇教坊裏有條武德衞營,也是這麼回事,清朝也改為五道營了,今稱五道營衚衕。明朝西直門南的河漕西坊的水清左衞衚衕,清朝改為魏兒衚衕今稱北魏衚衕。明朝宣武門北大時雍坊中的衞營衚衕,清朝給改成喂鷹衚衕,今稱未英衚衕。再如宣武門西北明朝的金城坊裏還有座屯馬察院衙門,衙門左邊就出現了屯馬察院衚衕以及提學察院衚衕、巡按察院衚衕,到了清朝將這三條衚衕改成了屯絹衚衕、學院衚衕和按院衚衕,直叫到現今。在這三條衚衕北邊,明朝還有條以府第命名的許遊擊衚衕,到了清朝乾隆年前改叫棗林街,宣統年間又稱松鶴庵,現叫松鶴衚衕。明朝東直門北的北居坊裏有條楊二官衚衕,清朝改成了羊管衚衕,今仍叫東、西羊管衚衕。明朝宣武門外正西坊有條安南營,清宣統年間改為了大安瀾營。明朝阜成門東北的河漕西坊有條柵欄衚衕,清乾隆年間改成了沙臘衚衕,清宣統年間又訛傳為後紗絡衚衕,這説明在明朝和清朝時柵欄就是念成沙臘:按音記字難免音同字不同了。也在這個坊裏的陳信家衚衕,清朝給改成了大陳線衚衕,後訛傳為大乘巷,直叫到如今。這條衚衕南明朝有條北大橋衚衕,清乾隆年間訛傳為大橋衚衕,到了宣統年間則叫成大腳衚衕,今改為大覺衚衕。明朝安定門內大街西側的昭回靖恭坊裏有條局兒衚衕,清乾隆年間音同字不同地記成了桔兒衚衕,現叫菊兒衚衕,就是如今北京危舊房改造出名的典型衚衕。那兒現今首先蓋起了青磚、灰瓦、紅檐的古樸典雅四合院式的小樓。清朝還把明朝宣武門西宣北坊中的孔家衚衕改為了孔雀衚衕,直叫到如今。也將崇文門北邊明時坊中的斧鉞司營,改成福建司營衚衕,今稱富建衚衕。明時坊中的揚州衚衕,改為羊肉衚衕,今稱洋溢衚衕。安定門南教忠坊中的花豬衚衕被改為花針兒衚衕,後改為北花枝衚衕,現併入花梗衚衕。教忠坊中的水塘衚衕,被改為水塔衚衕,後訛為水獺衚衕,現併入細管衚衕。前門外正西坊中的柴胡同,被改為柴兒衚衕,後訛傳為茶兒衚衕,直叫到如今。正西坊中的張善家衚衕,被改為掌扇衚衕,直叫到如今。現今前門外的珠市口,也是清朝將明朝的豬市口改叫至今的。現今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衚衕,明朝時本來叫繩匠衚衕,清朝乾隆年間訛記成神仙衚衕了,後又一度改叫丞相衚衕。現西四北三條,明朝是本叫箔子衚衕,清朝改成豹子衚衕後又訛傳為報子衚衕。明朝阜城門南的金城坊內有條縱貫全坊的金城坊衚衕,到了清朝也給訛傳為錦什坊街,一直沿用到今。
北京城歷經咸豐十年(1861)英法聯軍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的先後入侵,變化頻繁,也使衚衕名稱有所變化。像咸豐十一年在東堂子衚衕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掌管對外事務,並開始辦起“洋務”。光緒二十七年將這裏改為外交部,因此就有了外交部街的名稱。也是在這一年,俄、德、日、英、法、意、奧、荷、比、西等11國,強迫清朝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中有一款就是制定在北京劃分公使館區,其範圍東到崇文門大街,西至兵部街,南到城根,北至東長安街。界內原有居民、衙署一律限期遷出,使館內一切行政權屬使館委員會管理,中國政府不得過問,儼然成為“國中之國”。這塊地界兒就是由東江米巷變成的東交民巷。同時根據這個條約的“北京各國使館界址四至專章”規定,使館界外還要有“公共道路”,“公界”之內不準有房屋。“使館界”北面至東長安街北80米為止的地界也作為“公界”。因當時東長安街並不是像如今這麼寬,只是現今東長安街的南部。因而就拆除了東長安街路北的房屋直拆到東單頭條衚衕。這麼一來北京地圖上的東單頭條衚衕就從此消失了。使這一帶變成了廢墟和瓦礫堆。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攻侵北京城後,四處放火屠殺搶劫,皇城西北的旃檀寺等各衚衕都被大火燒燬,由這兒再往北不遠的莊親王載勳府也被燒燬,當場燒死了1700多人。八國聯軍燒了我們好多衚衕,可我們衚衕裏的人民並沒有屈服,侵略者走在衚衕裏就會突然遭到械擊和石塊磚瓦的擲擊。清朝末年,也有少數衚衕的名稱發生了音同字不同的變化,像東四牌樓到東單牌樓大街東側的七、八條衚衕:巴大人衚衕變成了八大胡同、啞巴衚衕變成了雅寶衚衕、趙家衚衕變成了趙家摟衚衕、楊夷賓衚衕變成了羊儀賓衚衕、總部衚衕變成了總鋪衚衕、黃獸醫衚衕變成了黃壽醫衚衕、騎鳳樓變成了棲鳳樓、十八半截變成了小頭、二、三條衚衕等。
清朝末年,這條稱為玉河的明河連同東交民巷一起被劃為使館區。後來逐漸淤淺,而改砌成了暗溝。民國時期把這條暗溝展擴為兩條街,靠台基廠那邊的叫正義路,靠東公安街一邊的叫興國路。廣場西邊,從西皮市再往西有一條與其平行的刑部街,是因清朝的刑部和大理寺都在這條街的西側而得的名。民國時期則改成了司法部街,自然也是因為當時的司法部和法院都在這條街上了。竊國大盜袁世凱曾把他的總統府設在中南海居仁堂,又在南海寶月樓下的皇城上開了一個門,稱新華門,於是這段時間新華門前的西長安街,便被改名為府前街,中南海西邊的象房橋(今新華社所在的位置),就把這段街道稱為了國會街,1923年直係軍閥曹錕就在這裏演出過一幕賄選總統的鬧劇,他以5000銀元一票的代價賄買國會議員590人,使其“當選”為大總統。日本侵華後,曾一度將東西長安街稱為東西三座門街。

屯馬察院衚衕衚衕名人

屯馬察院衚衕 屯馬察院衚衕
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驚醒了中國人,周學熙使他們逐漸明白貧弱就要捱打、貧弱就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走上了“振興實業,拯救中華”的道路。從此,以“興辦實業”、“為民興利”為己任的企業家相繼出現。
周學熙,字緝之,又號止庵,安徽東至縣人。1866年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家庭,是洋務運動中重要人物周馥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