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層次網絡模型

鎖定
層次網絡模型是概念結構理論的一種,除此之外較為公認的還有裏伯的內隱學習理論,Bourne等人的特徵表理論和Rosch的原型模型。層次網絡模型認為具有類屬關係的概念組成了一個概念的網絡。在網絡中,層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 [1] 
中文名
層次網絡模型
外文名
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所屬理論
概念結構理論
提出時間
1969年

層次網絡模型基本內容

Quillian和Collins1969年提出了第一個語義記憶模型(即概念的結構),層次網絡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這個結構最開始是針對言語理解的計算機模擬提出的,後來被用來説明概念的結構。在這個理論中,概念是以結點(node)的形式儲存在概念網絡中,每個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徵,這些特徵實際上也是概念。各類屬概念按邏輯的上下級關係組織在一起,概念間通過連線表示它們的類屬關係,這樣彼此具有類屬關係的概念組成了一個概念的網絡。在網絡中,層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2] 
每個概念的特徵實行分層存儲,即在每一層概念的結點上,只存儲該概念的獨有特徵。而同層各概念共有的特徵,則存儲於上一層的概念結點上。如:當我們提到“金絲雀”、 “鴕鳥”、“燕子”時我們會説它們都“會飛”,因此這一特徵便存儲在“鳥”這一概念結點上。而 “金黃色”、“大塊”、“黑色”是分別是上述三種鳥的獨有特徵(相對這三種而言),這些特徵便存儲在自己的結點上。 [2] 

層次網絡模型理論評價

層次網絡模型較簡潔的説明 了概念間的相互關係,分級存儲可以節省儲存空間,體現出“認知經濟”的原則。這一模型也叫“預存模型”。但是,他所概括的概念間的關係類型較少,因此對説明概念間的關係還是有其不足的一面。“範疇大小效應”支持了該理論,但是也有一些該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熟悉相應、典型性判斷、否定判斷等。許多實驗證實,這種概念結構不一定具有心理的實現性。 [2]  [3] 
參考資料
  •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3:285
  • 2.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3:259
  • 3.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