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展皋

鎖定
展皋,字公鳴,魯國泰山郡(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人。
中文名
展皋
別    名
公鳴
登場作品
再扶漢室

展皋人物簡介

展皋,字公鳴,魯國泰山郡(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人,兗州世族,成剛小説《再扶漢室》重要核心人物之一。人物出場篇章為小説第21、25、27、28、29、36、37、42回。為曹州刺史任地麾下大將。

展皋人物介紹

展皋,字公鳴,泰山郡人,從小説第21回的與張明叔大將朱如爭奪齊王偏妃——檀照人開始,大治七年春,張明叔平定齊國簡至光集團,張明叔部將朱如輕薄齊王妃檀氏,被展皋制止。得罪了刺史任地。吳橋徵糧,展皋勸諫刺史任地勿要參與繳糧反被責打軍棍,即“脊杖二十,留後籌糧”。激起了展皋、雲卷等人奪取曹州,發檄漢東,進而奇襲兗州,平定泗上州郡,收降上黨士吉光,約為兄弟。利用士吉光平定徐沛諸州郡(今江蘇省北部),由於猜忌士吉光,最終爆發了“建瓴樓事變”。展皋擊敗了士吉光,迫使士吉光投奔烏鵲澤。展皋自稱熹王,與大烈王朝對抗,暫時形成了熹、烈、磐三足鼎立局面。展皋邀請烈王參加“飛黃台會盟”,展皋縱火焚燒飛黃台,烈王僥倖逃脱。大烈王朝後派出士吉光東征兗州。展皋節節敗退,最後竟然效法吳起謀刺士吉光,由於展皋部將鄭春和的臨陣倒戈,致使謀刺流產。後展皋被害於金階寺事件。
展皋在小説《再扶漢室》當中是個很複雜的人物形象,他沒有明顯的正面和反面的定義。在勸諫曹州刺史任地的言語之中,透露着他對當時時局敏感的洞察力,在一步步征服整個兗州過程中,通過利用降將鄭春和、士吉光,顯示了展皋知人善任的一面。但是在飛黃台事件之中卻是典型的鼠目寸光,使兩支原本緊密配合的起義軍分道揚鑣。展皋在鴻溝古道之役一番解讀《孫子兵法》的言論還是很能看出他的用兵原則。展皋認為,兵法要義,危中藏機,與軍飽食乘敵未炊,以飽擊飢以奮掃頹,繳其糧草車馬為我所用,則必大獲全勝,吉光身處困中,激勵士氣用兵不拘常法深可畏也。公雖知兵法斷敵糧道之義,卻不知九變之術。這段解釋鴻溝之戰的總結就闡明瞭《孫子兵法》“兵無常形,水無常勢”的基本戰略戰術。
展皋,原曹州刺史任地部將,後來因為與張明叔愛將朱如爭奪齊王偏妃檀照人,而得罪刺史任地,在好友張尋祖的支持下,發動“展皋取魯”;

展皋相關人物關係

張尋祖,熹王展皋部下最重要謀士、大將,幫助熹王奪取曹州、兗州,取得了鞏固魯國的戰役勝利;
任地,原曹州刺史,蒙山秘徑被擊敗;
荀天,兗州刺史,小説重要諸侯,他控制的兗州,就是魯國的政治中心;
鄭春和,濟州刺史,嶧山之戰被生擒,投降了展皋,幫助展皋殺死基太倫;
基太倫,磐朝太僕、駐兵鉅野,發動了聯合濟州刺史鄭春和針對展皋的戰役。

展皋相關原文

任地回曹州,忙聚諸將曰:“蝗災大起,人馬乏糧,太傅令曹州輸糧給之。大將展皋可當此任。鄧表,鄧圭輔之,爾等切勿小視。”展皋出班,諫曰:“新帝得位非正,廢后立娼,視國本如無物。階陛奸佞執笏,廟堂狼豺簪纓。鍾喑釜譁,鳳遊雀集。智能之士皆懷去心。烈公不過一亭長,起於陳蔡,興於鄭衞。明公當屯義師於淮泗,聚海陸之士,掃除污淖。不可一丸支傾覆也。”言未落,地拍案曰:“大膽展賊,向日收了降婦,惡了太傅愛將,今又賺我,不殺汝何以服眾?”叱武士推出斬之。大將張尋祖諫曰:“大軍未動先斬大將,于軍不利。展郎,齊魯人望,姑觀後效。”鄧表亦曰:“展皋語失,望乞恕之。”任地叱健卒將展皋脊杖二十,留後籌糧,付語:“須小心籌糧,稍有差池,二罪並罰。”
次日,地留二鄧以監展皋,自引軍入齊。皋因杖創仰卧不得,只得俯席觀蟻。門人報張尋祖來訪。皋強起,謝曰:“被刑之軀,不便遠迎。”尋祖折腰曰:“明公受辱,某之過也。”皋嘆曰:“吾以大義相説,憾之不從,某非惜身,但恐魯國早晚屬他人矣。”尋祖曰:“會亂之際,不唯以德。將軍魯之聞人,何不效齊王故事,決取曹州以為基本,阻岱當河,劃裂東南。”(小説《再扶漢室》第21回 展皋取魯)
(蒙山秘徑之戰)兗州刺史荀天勒兵回救。又有任地出蒙山秘徑來取曹州。皋聞之,留張尋祖守寨,自引八千軍伏於蒙陰。地果中計,地大罵曰:“展賊,汝施詭謀竊據曹州,今又賺我入汝網中,恨初不殺汝也。”皋以槍指曰:“吾為名將世族,汝不敬畏,反欲圖害,吾必殺汝。”地使弟任天出戰,不三合,被皋一槍刺於馬下。
(攻取兗州)任地大懼,撥馬而走。皋趕上一槍,正中地心。地落馬而死。皋斷地首,懸於馬項,引得勝之軍復攻兗州。時荀天已回兗州固守。皋連日攻城不下,大怒,依尋祖之計,決泗水灌城。荀天憑城死守,無奈城垣浸坍。荀天乘舟摸出。正遇尋祖。荀天不習舟戰,使平出戰,尋祖槍起處,挑平於舷下。荀天大怒曰:“看我大戰!”尋祖拔劍斬天於舟上。展皋遂得兗州,聲威大振。彭城徐靄、海州李爽遣使納降,皋大喜。重賞二人,仍使各就其職。皋深恨任地,滅其三族。
(鞏固兗州戰役)熹王聞報,留朱缺輔世子布守魯。親統大軍於嶧山下寨,虛其中軍,伏兵八面。諸將皆不曉其意。熹王笑曰:“磐軍乘我遠來疲敝,夜間必來偷襲。吾虛中軍,伏兵圍之。再令張尋祖劫其大營,斷其歸路。彼進退不得,皆填泗水。倫欲用淮陰侯舊法,卻不知吾為何樣人。庸才尚敢上陣用兵,枉送五萬冤魂耳。”諸將猶未深信。......
春和遠望魯軍營地,月燈交輝,旗偃人卧,喜曰:“展賊果不防備!”麾軍衝入魯營,直取中軍帥帳,見熹王端坐不動。一槍刺倒,原是草人。情知中計,急呼退兵。熹王、袁衍之殺出,春和欲走,忽坐下馬被絆倒,春和落馬,拔劍步戰,力盡被擒。熹王深愛其才,親解其縛,扶之上座,折腰遇之。春和深感其誠,遂降。
(以上節選自小説《再扶漢室》第二十五章魯國大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