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展望

(藝術家)

鎖定
展望,1962年12月出生於北京,1988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1] 
中文名
展望
外文名
Zhan Wang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62年12月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展望人物簡介

展望
Zhan Wang
展望
展望(1張)
1962年12月出生於北京
1981年從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畢業,198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8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96年在本院雕塑系研究生課程班畢業,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展望畢業後進入美院雕塑研究所專業從事創作,2003年轉入央美雕塑系任雕塑創作教授。1995年與隋建國、於凡共同成立三人聯合工作室;1998年在《美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觀念性雕塑——物質化的觀念》;1999年策劃“美院研究所雕塑五十年回顧展”;在雕塑研究所任職所長期間組織三次開放工作室實驗展覽,其中“對傷害的迷戀”引發國際爭議;2003年組建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張在雕塑系的背景下以培養當代藝術家為目標,踐行以策展促教學的方法。
展望的作品早期受波普藝術影響,創作了超級彩色寫實雕塑,代表作為《坐着的女孩》等(1990);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受到觀念藝術影響,代表作行為計劃《94‘清洗廢墟計劃》(1994);後融合其雕塑專業,探討“觀念性雕塑”的創作方向,代表作有《中山裝軀殼》系列(1994),自1995年開始創作的《假山石》系列及《北京新圖——假山石改造方案》(1996);代表性個人項目有:《葬——中山裝》(2002)、《公海浮石》(2000)、《鑲長城》(2001)、《都市山水》系列(2002)等。展望的藝術被認為有着以簡單材料形態營造複雜問題的特質,在雕塑、裝置、攝影、影像及公共藝術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實驗性藝術創作;近年更是以跨學科疊加的工作方法創作出各類新型作品,如2010年開始創作的《素園造石機——一小時等於一億年》和影像裝置《我的宇宙》;2016年與數學家合作的計算機演算作品《隱形》系列、以及最新創作的《有限/無限》(2021)、《對陣——粒子》(2022)等。
展望在個人藝術生涯中舉辦過國內外個展及個人項目二十幾次,主要個展《空靈·空——誘惑系列》(中央美術學院畫廊,1994);《園林烏托邦》(中國美術館,2008);《點石成金》(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2008);《素園造石機——一小時等於一億年》(今日美術館,2010);《展望:我的宇宙》(798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1);《展望:境象》(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2017)。作品曾多次參加威尼斯、上海、新加坡、廣州、比利時、夏威夷、荷蘭、澳洲、多倫多等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三年展及雕塑展,2003年入選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首次中國館。出版書籍畫冊十餘種。其作品曾作為第一件中國當代雕塑品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及倫敦大英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收藏和陳列,2000年曾被日本《美術手冊》評為國際當代藝術最受關注的100人。

展望參展經歷

個人展覽
2020,“展望:埃迪亞物”,長征空間,北京
2019,“展望:隱”,誠品畫廊,台北
2017,“展望:境象”,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
2015,“暫時什麼都不是”,OCAT上海浦江華僑城,上海
2014,“應形——展望雕塑新作展”,長征空間,北京
2012,“無所遁形”,長征空間,北京
2012,“小宇宙”,新加坡泰勒版畫院,新加坡
2011,“展望:我的宇宙”,798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2010,“素園造石機 —— 一小時等於一億年”,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0,“反射 展望個展 ”,誠品畫廊,台北
2008,“園林烏托邦——展望主題個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08,“點石成金”,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美國
2008,“第八十六尊聖像”,長征空間,北京
2008,“展望”,海恩斯畫廊,舊金山,美國
2006,“都市山水——北京”,威廉姆斯學院藝術博物館,美國
2005,“鏡花園——展望的鏡像世界”,漢雅軒,香港
2002,“從瑞典到台北”,台北;台中
2001,“假造的自然”,漢雅軒,香港
1994,“空靈·空——誘惑系列”,中央美術學院畫廊,北京
個人或小組項目
2021,“分形結構——山水無限”,疊川麥芽威士忌酒廠, 四川
2020,“風生水起”,兆泰國際A2商務中心大堂,北京
2019,“生活之內—覺着 (Jya藝術項目)”,UCCA Lab,北京
2004,“珠峯計劃-極點”,珠穆朗瑪峯頂8848米處,北京
2002,“葬——中山裝”,廣東美術館户外,廣州
2001,“鑲長城”,八達嶺殘長城,北京
2001,“進與出——浮石計劃”,哥德堡,瑞典
2000,“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青島膠南靈山島12海里外,山東
1995,“開發計劃”——三人聯合工作室1展,中央美術學院廢墟,北京
1995,“女人·現場”——三人聯合工作室2展,當代美術館,北京
1994,“94廢墟清洗計劃”,王府井大街,北京
部分羣展
2023
“成都雙年展”,成都市美術館,成都
“Matter as Actor”,裏森畫廊,倫敦,英國
2022
“文與匠”,南池子美術館,北京
“首屆北京雙年展:共生”,北京友誼商店,北京
2021
“想象——第七屆荷蘭阿姆斯特丹雕塑雙年展”,阿姆斯特丹市中心,荷蘭
“綿延:變動中的中國藝術”,民生美術館,北京
2020
“自然的嚮往—閲讀中國藝術中的山水”,裏特貝格博物館, 蘇黎世,瑞士
“第五屆美術文獻展:生生——自然、人和技術的生產”,湖北美術館,武漢
2019
“物質魅力:來自中國的物質藝術”,洛杉磯郡立博物館,美國
“第十四屆庫裏蒂巴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奧斯卡·尼邁耶博物館,庫裏蒂巴,巴西
2018
“第十四屆西澳海岸雕塑展”,珀斯,澳大利亞
“藝術史:40×40--從四十位藝術家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寶龍美術館,上海
2017
“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古根海姆美術館, 紐約,美國
“檀香山雙年展:現在 | 此地之中”,檀香山,美國
2016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Artis Tree,香港
“茨城縣北藝術祭:海,山,藝術”,茨城縣北,日本
2015
“CHINA8”,萊布拉克博物館,杜伊斯堡,德國
“破圖集”,寺上美術館,北京
2014
“第三種批判-藝術語言的批判性”,時代美術館,北京
“巴塞爾藝術展:意向無限”,巴塞爾,瑞士
2013
“歷史之路——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當代藝術20年”,威尼斯軍械庫89號,威尼斯,意大利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玻璃特展-光”,威尼斯,意大利
2012
“雕塑2012(五人雕塑聯展)”,武漢美術館,武漢
“傳統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展”,拉-蓋拉里亞藝術中心,倫敦,英國
2011
“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溪山清遠-當代藝術展”成都雙年展,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等,四川
2010
“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國家會議中心,北京
世界的藝術:世博軸雕塑長廊國際雕塑展“交叉小徑的城市”,上海世博軸長廊,上海
2009
“國際雙年展精品展”,OK當代藝術中心,林茨,奧地利
“温哥華雕塑雙年展”,温哥華,加拿大
2008
“第二屆新加坡雙年展:奇”,新加坡
“新世界的秩序-中國當代裝置與攝影展”,格羅寧根博物館,格羅寧根,荷蘭
2007
“首屆今日文獻展:能量—精神·身體·物質 ”,今日美術館,北京
“前進中國:仕丹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展”,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哥本哈根,丹麥
2006
“超設計——第六屆上海雙年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第二屆Beaufort海上三年展”,PMMK美術館,奧斯坦丁,比利時
2005
“普遍經驗——藝術,生活和旅遊者的眼睛”,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國
“牆——中國當代藝術主題展”,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北京;安德森美術館,布法羅,美國
2004
“中國當代藝術巡展”,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意大利;路德維格博物館,布達佩斯,匈牙利
“首屆美術文獻提名展”,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武漢
2003
“夢想與衝突——第5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造鏡”,廣東美術館,廣州;威尼斯,意大利
“首屆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02
“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廣東美術館,廣州
“長征—— 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新補天計劃’”, 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四川
2001
“夢——中國當代藝術展”,大西洋畫廊,倫敦,英國
“知識就是力量”,北京圖書大廈,北京
2000
“開放2000:國際雕塑裝置展”,威尼斯,意大利
“第3屆上海雙年展:海上-上海”,上海美術館,上海
1999
“瞬間的轉換——中國二十世紀末實驗藝術展”,SMART藝術館,芝加哥,美國
“第二屆當代雕塑年度展:平衡的生存——生態城市的未來方案”,何香凝美術館,深圳
1998
“生存痕跡——當代藝術觀摩展”,現時工作室,北京
“第一屆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年度展”,何香凝美術館,深圳
1997
“97’中國當代藝術展”,和多利美術館,東京,日本
“移動的城市——亞洲當代藝術 1997-1999巡迴展”,奧地利維也納;法國波爾多;美國紐約;丹麥;英國倫敦;芬蘭赫爾辛基;泰國曼谷
1996
“福岡國際雕刻野外展”,福岡,日本
“當代藝術家學術邀請展”,香港藝術中心,香港
1995
“45°作為理由”藝術交流活動,紙上展廳,杭州;上海;北京
“張開嘴,閉上眼——北京·柏林藝術交流展”,首都師範大學美術館,北京
1994
“同意11月26日做為理由”,藝術交流活動,紙上展廳,杭州;上海;北京
1991
“新生代藝術展”,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

展望人物評價

巫鴻(藝術史家、美術批評家) [3] 
他希望揭示的問題是當代文化中的“真偽”問題:真正的天然山石和不鏽鋼的複製品,究竟哪種更真實地反映了當下的中國文化?有趣的是,古人把天然太湖石稱作“假山石”。依展望看來,當這類古典文化中的觀賞石繼續被用來裝飾當代環境時,它們就真的成了假的,而他用不鏽鋼製成的岩石,即便是人造的,卻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跡”。 [2]  (——巫鴻 評)
呂澎 (藝術史家、評論家、藝術策展人) [4] 
展望既不是認為一種符號模式就可以無限闡釋問題的藝術家,也不是不斷用沒有關聯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的機會主義者。 [5]  (——呂澎 評)
展望沒有簡單利用西方的邏輯,他在保持開放性觀念的同時,在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園林”文化中尋找當代藝術的可能性。 [6]  (——呂澎 評)
展望的藝術要陳述的就是這樣的對話——無論藝術家使用了任何材料與工具。的確,西方人和中國人都有認石頭的傳統,差異是:前者認為自然中的任何一塊石頭都將受到上帝陽光的沐浴;而中國人的理解是,自然中的每一塊石頭都是一個獨立發光、自足的世界,因為與自然平等對話的人已經將精神或者靈魂投射給了任何一塊“石頭”。 [7]  (——呂澎 評)

展望個人作品

作品賞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