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屍蠟

鎖定
屍蠟是指人死後,在特殊的環境下,屍體皮下脂肪組織因皂化或氫化後形成的污黃白色的蠟樣物質,屬保存型屍體的範疇。多見於浸在水中或埋在水分豐富的泥土中的肥胖屍體。形成屍蠟的部分,呈灰白色或黃色的脂蠟樣物,有油膩感,可以壓陷,但脆而易碎,能燃燒,發出黃色火焰。全身形成屍蠟者較為少見,大多是屍體的一部分形成屍蠟。首先形成於皮下脂肪組織,然後才會見於身體其他處的脂肪組織,常見於四肢、臂部、面部及婦女的乳房。 屍蠟形成的原因,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由於體內脂肪先水解為甘油與脂肪酸,脂肪酸同蛋白質分解所產生的氨結合,形成脂肪酸銨,再與水中的鈣鎂等離子 結合而形成不溶於水的皂化物,這就是脂蠟樣物質。 [1] 
中文名
屍蠟
外文名
adipocere
外    觀
灰白色蠟狀物質
應    用
推斷死亡原因
安全性描述
一般
危險性描述
領    域
法醫學
形成過程
屍蠟先在皮下脂肪組織形成,而後擴延到其他脂肪組織。成人屍體在1~1.5年期間,可完全形成屍蠟,嬰屍6~7月即可形成。從發現的屍蠟實例中,全身屍蠟少見,大多數是屍體的一部分形成屍蠟。一個成年人的肢體形成屍蠟,至少需要6~7個月的時間。
在法醫學上,單憑屍蠟不能準確判斷死亡時間。但是,屍蠟能在較長的時間內保存屍體上的傷痕、系溝、雞皮疙瘩和生理、病理特徵,這對於識別死者和揭露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 1.    鄒瑜.法學大辭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