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屈德澤

鎖定
屈德澤,1909年一1911年任四川通省農業學堂(今四川農業大學前身)監督, [1]  是四川農業大學從普識性農業學堂走向專業性農學團體的關鍵人物。 [2] 
春波、恩波
出生地
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
出生日期
1876年
逝世日期
1940年
本    名
屈德澤

屈德澤人物生平

屈德澤,號春波,又號恩波,清光緒二年(1876)農曆四月初二生於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他年少勤學,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困,無力深造,遂輟學在家。後受鄉人蔡朗甫資助,於光緒二十三年考入兩湖書院。時值張之洞督政兩湖,為倡新政、促實業,遂決定從兩湖書院挑選學生遠渡日本,學習先進技術,以期歸國致用。屈德澤首批入選,於光緒二十五年赴日留學,並於同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學習。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宣佈成立文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宣佈成立文
留學期間,屈德澤勤學農業技術,並受當時革命思潮影響,與同仁創辦進步刊物《湖北學生界》,在創刊第一期發表《世界農業一斑》《植物學》兩篇文章。並於光緒三十年編著《動物教科書》,成為中學通用教材。清光緒三十一年屈德澤結業回國,並帶回植物種子100餘種,同年被任命為湖北高等農業學堂坐辦,主管教學工作。後因與學堂監督意見不合,於光緒三十三年離開湖北高等農業學堂。
任四川通省農業學堂監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屈德澤參加留學生歸國考試,成績優異,被授予農科舉人,賞二等嘉禾章,“着以本班分省補用”。其後,屈德澤入川,赴任奉節知縣。因其曾留學日本多年,所學專業為農學,並深受清末廣為傳播的實業救國思想影響,無心仕途,故任職奉節知縣僅3個月即卸任 ,轉赴成都任四川通省農業學堂監督,辦農業講習所。
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建立,很大程度上是應清末新政廣建學堂時勢。據光緒三十二年《川省學堂之統計》,清末成都建立的所有學堂中,農業性的學堂只有四川通省農業學堂一所 。資料顯示,光緒三十年川省中學堂僅有8 所,到光緒三十三年已達48所,但至宣統三年(1911)僅有51所 。由此可知,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三年,川省中學堂基本維持之前狀態,變化不大。據《四川農業大學校史》記述,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在光緒三十二年創辦之初,僅招生40人。之後逐漸擴充,至光緒三十四年達170餘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制度之前,很少有人精通實業專業知識,以致在清末新政時期,雖大辦新式學堂,尤其是實業學堂,但因師資力量極為匱乏,新式學堂呈現“新瓶裝舊酒”之勢,並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四川通省農業學堂建設之初,也因師資力量匱乏,傳授的僅僅是較為傳統的農桑知識。為改變這種局面,四川布政使司曾命人遍訪農學之師,以求學堂名符其實。屈德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接任四川通省農業學堂第二任監督。
20世紀30年代四川大學農學院門 20世紀30年代四川大學農學院門
清末在建立學堂之初,往往開設傳習所,一方面培養實業學堂師資,另一方面給普通民眾傳播實業知識,廣開風氣,緩解學堂建立後招生困難的狀況。這可以從第一任監督洪守汝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發表的一篇畢業詞中窺見一斑,文中稱“念正科學期延長難求速效,復特設蠶桑速成科傳習所,開風氣先。”屈德澤接任監督後,於宣統元年(1909)在成都辦講習所的經歷,多份資料對此都有記述。《實業家屈德澤》一文寫道:“赴成都主辦農業講習所,任所長三年餘,為發展四川的農桑事業培養了一批人才。”清末《四川官報》宣統二年第11期中,《督憲奏補用同知屈德澤等到省年滿甄別片》一文提及屈德澤等人到省年滿一年,在評價屈德澤任職一年的業績時,嘉其“留心實業,勤懇任事”。屈德澤赴成都創辦的農業講習所在四川各地建立試驗場,並大搞農業試驗,取得一定成就,對晚清四川農業知識的傳播與農業科技的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離任四川通省農業學堂監督
光緒三十四年(1908)至宣統三年(1911),屈德澤在川活動的文獻資料很少,宣統三年僅有兩份資料可佐證其離任四川通省農業學堂監督之職。第一份是在《宣統三年四川奏辦農業學堂春夏蠶成績之調查》中,稱“因去歲春蠶大失敗,名譽掃地,幸後任監督張君璞,力求整新,遂於今春……”。可見,屈德澤應在宣統二年末至宣統三年春期間因蠶桑養殖項目失敗,引咎辭職,由第三任監督張君璞接任。
據另一份資料記載,梁鼎芬在宣統三年(1911)前往武漢弔唁在四川保路運動中被殺的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在此過程中,被革命軍剪掉辮子,梁痛哭流涕,而在一旁安慰他的就有其門生屈德澤。因此可推斷,在四川保路運動中,政局動盪,屈德澤也因其離任農業學堂監督之職,滯留川省意義不大,轉而離川赴漢。
推動農業技術發展
中華民國成立後,屈德澤任湖北省實業司司長,主管全省工商企業。民國元年(1912),屈德澤在武昌花園山主辦湖北蠶桑講習所,分三科招生,學制3年。培養的學生分赴各縣,指導推動農業發展。民國12年,湖北水利局成立,屈德澤任首任局長。在任5年,整治河道,疏浚灌渠,使江漢平原水患得到一定治理。屈德澤任湖北水利局局長時,還創辦了湖北省第一高級農業學校,任校長。該校內設農、林兩科,學生學制3年。後因政治紛爭及校舍破敗,於民國20年停辦。
20世紀80年代四川農學院校門 20世紀80年代四川農學院校門
民國20年(1931),屈德澤出任湖北省設計委員會委員長,任職僅6個月,便辭職主辦棉業試驗場,任場長6年餘。在此期間,引進美、日等國優秀棉種培育,並推廣種植。棉農們感激其功,特將此棉種命名為“屈棉”。
屈德澤於民國27年(1938)武漢淪陷前夕返回家鄉宜昌,任宜昌縣財經委員會委員長。
民國29年夏,病逝於沙河,享年64歲。湖北省政府念屈德澤一生廉潔、兩袖清風,遂命相關單位舉行公葬,將其靈柩護送回故居進行安葬。 [2] 

屈德澤主要成就

屈德澤在川任職時間雖僅有3年,但其功績並未受時間侷限而有所影響。其任職四川通省農業學堂第二任監督之時,恰是學堂在四川各地建立起農業試驗場,由之前僅傳授農桑知識的舊式學堂一躍而成新式農學科研團體的關鍵時期,這也為以後四川農業大學發展成為綜合性大學奠定了一定基礎。因此可以説,屈德澤正是這一時期的開拓者,在四川農業大學校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