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屈原沱

鎖定
屈原沱位於距離秭歸縣城約一公里處,傳説鄉親們一起把屈原埋在沱灣岸邊,築墳建廟,以供祭祀,並把這個沱灣取名“屈原沱”。
中文名
屈原沱
外文名
Qu yuan Water bay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郵政編碼
4436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屈原沱傳説

屈原沱,位於湖北秭歸縣城約一公里處,岸上屈原廟。傳説屈原投汨羅江死後,她的姐姐夢見屈原駕龍舟而歸,第二天便在江邊等候弟弟。只見一條頭似艨艟、背鰭如帆的大紅魚溯江而上,游到這個沱灣裏,向姐姐點頭三下,巨口一張,將屈原的屍體吐出浮在江面上,容貌如生。屈原的姐姐就和鄉親們一起把屈原埋在沱灣岸邊,築墳建廟,以供祭祀,並把這個沱灣取名“屈原沱”。

屈原沱秭歸由來

屈原的故鄉。因屈原的姐姐聽説屈原流放而特地回來看望弟弟,因此此地被稱為“秭歸”。
出西陵峽西口,在江北岸有一城鎮,臨江而建,屋宇連片,依着山勢,高低參差,此即秭歸縣
屈原祠最早修建於屈原的誕生地———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樂平裏,名曰屈原廟
據《歸州志》記載,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歸州(秭歸縣舊治)刺史王茂元,在相傳屈原懷恨投江後魂歸故里的屈原沱修建了屈原祠,並鐫刻《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並序》石碑,讚頌屈原“義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厲貪。”
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並更名為“清烈公祠”。以後,自元、明到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歷任州官,對清烈公祠多次進行維修,並曉州民:“歲以五月五日致祭”。1976年,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遷往距縣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為屈原祠。1981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遷徙後的屈原祠佔地1.4萬多平方米。
屈原祠包括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紀念屈原陳列館屈子衣冠冢
屈原祠歷經千年有餘,飽經歲月風霜,幾次遷徙,數次修繕重建。如今,屈原祠是中外遊客遊覽三峽必到之地。近10多年來,接待中外遊客已達數十萬人次。
秭歸縣地處長江三峽工程壩上庫首。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後,屈原祠也在淹沒之列。1998年9月28日,秭歸縣人民政府作出規劃,將再次遷徙屈原祠。規劃中的屈原祠將建在新縣城東風景秀麗的鳳凰山上。

屈原沱相關介紹

傳説屈原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江,人們聞訊後爭相駕舟飛馳去救,並用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蛟龍魚蝦吃了粽子不去吃屈原的身體。此習俗流傳至今,就有了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及包粽子的風俗習慣。
不過傳説也略有不同之處。有的説包粽子的習俗起源於祭祀屈原後,把祭祀過的糖食供品用蓼葉包紮成三角形的包兒丟下江去,是犒賞那條運送屈原屍體的大紅魚的。也有説駕龍舟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
但不管傳説如何,總是從懷念屈原而起。民心總是向着那些愛國愛民的民族英雄。屈原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忠君愛國愛民的楚國忠臣,又是一個受屈遭貶流放南方的大詩人。他那悲憤填膺的詩歌《離騷》、《九歌》唱出了他心中的鬱悶,他以自己寧赴清流葬身魚腹而不願與世皆濁地苟且偷生的悲壯之舉,獲得了人民的同情和讚美。他的自投汨羅江本是悲劇,但普通百姓最同情這樣的悲劇性英雄,那些關於屈原的美好傳説和習俗,就反映了中華民族普通老百姓抑惡揚善的美好願望。
屈原沱 屈原沱

屈原沱秭歸方言

你説懶門搞------你説怎麼辦 先個兒-----剛剛的意思 江查子等等兒-----台階的意思 耐緊兒----那兒的意思 國人----自己 腦闊——頭; 頸抗——頸椎; 倒枴子——胳膊肘; 客西包兒——膝蓋; 一兒輩子——經常; 巴巴(念第一聲)——餅子、饅頭等 粑粑(念第三聲)——便便 撈為——麻煩您兒 日白(佬)——撒謊(人)  招乎——小心點  招乎我一石頭砸死你 遭業——可憐  沒的錢,遭業啊! 耳呼子———耳光 出拐————出事情 荷包——衣服上的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