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居敬橋

鎖定
居敬橋,位於奉化市西塢街道,該橋橫跨東江,為一座東西走向的三孔石砌拱橋,長31.5米,中間寬3.6米。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居敬橋
地理位置
奉化市西塢街道
橋    長
31.5米
橋中間寬
3.6米

居敬橋簡介

西塢是奉東重鎮,水陸交通便捷,與寧波舟楫往來,半日可達。鎮上人口密集,或業農桑,或業商貿,還有到外埠做工謀生的。有東街、西街兩條街道,市肆林立,商業繁盛。民居齊整有序,多呈三合院式,石庫牆門,粉牆青瓦,屋脊高聳,連綿櫛比,形成一條條深邃清幽的小巷。鎮的四周河流環繞,密佈菱芰蓮荷,居家枕流依水,臨河汲水滌足,是個水鄉澤國。
居敬橋在鎮的北端,凌空飛架,雄奇突兀,恰似一空中走廊。它橫跨在東江之上,使西塢這個元代以來就聚眾而居的大村平添幾分古意。炎暑傍晚,勞累了一天的人們,三三兩兩的聚集在橋頭上納涼聊天,兒童們在水中游泳戲耍,婦女們則在埠頭搗衣洗滌。此時,藍天白雲,古橋倒影,在平靜清澈的水面上織成一幅色彩濃重的水鄉畫卷。 [1] 

居敬橋悠久歷史

居敬橋 居敬橋
居敬橋是一座東西向的三孔石砌拱橋。最初建於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距今已有473年。原名龜(方言音居)徑橋。龜,是古代吉祥物,與鶴連稱,謂龜鶴同春,是延年益壽的象徵。後來當地人根據它的諧音,雅化成現今的名稱。居敬橋在明代萬曆廿六年(1598年)曾重新修繕,與初建只隔了60年左右,如今見到的橋樑就是那時留下來的。後來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都修繕過,最末一次修繕至今也有160多年了。這幾次修繕,時間間隔較長,這與工藝技巧的不斷改進提高有關。所有幾次的修繕,都在橋柱上留下了書法遒勁的題刻,使人們得以知道居敬橋興衰的歷史。橋東堍南面石柱刻“皇明嘉靖庚子”,北面刻“大清道光癸卯歲”;西堍南面刻“皇明萬曆戊戌歲”,北刻“大清康熙壬子歲”。清代光緒年間編修的《奉化縣誌·建置》有如下記載:“居敬橋,舊名龜徑橋。明嘉靖庚子建,萬曆間重建,朱之蕃書額,康熙十一年,乾隆三年俱重建,道光二十三年修。”與石柱所刻,可以互相參見印證。朱之蕃書寫的橋名刻在南北兩側橋額上。朱之蕃是南京人,明萬曆年間進士,曾任吏部侍郎,是當時著名的書畫家。朱之蕃遠在北京作官,何以會替遠在幾千裏之外的居敬橋題名,這中間不外有兩位奉化人從中牽線。一個是王鈁(?-1566年),曾任南京工部主事,後為刑部郎中;一個是王諤(1462-1544年),是著名的山水畫家,在宮廷作畫,都和朱之蕃有交往,究竟為誰,還難以考證。 [1] 

居敬橋橋體結構

居敬橋是典型的石砌拱橋。拱圈石呈縱聯分佈,並列砌置。三個拱圈,以中孔為最高大,餘兩孔次之。橋墩石塊疊壓有序,形制規則,方切垂直。橋全長30米,寬5米。中孔跨度8.8米,邊兩孔各為5.4米。中孔橋頂離水面達12米左右,人行橋上下瞰,不免戰慄。橋面兩旁各有16個橋欄,其頂端刻有象、獅等動物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橋欄之間有欄板,均設鏤空蓮花石雕。中孔的石柱上端,南北各飾有鰲魚頭作為水文標誌。橋的兩岸橋堍建有橋亭,供行人憩息,躲風避雨,並鋪有36級台階,可逶迤而上。 [1] 

居敬橋載入史冊

居敬橋堅固雄偉,精雕細刻,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精華,雖經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和無數次的洪水衝擊,至今仍巍然屹立,彌足珍貴。居敬橋為奉化有確切年代記載的最古老的石拱橋。2003年曾對部分橋欄進行修繕。1987年,奉化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