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特彗星

鎖定
2004年的“雙大彗星”可以説是大雞肋。特別是尼特彗星,地球上的人們辛苦等候了三年,最終得到的是遠不如尼特(2002 V1)等的彗星。儘管尼特彗星並沒有達到期望亮度,但它還是在夜空中陪伴我們半年之久。10月以後,尼特彗星下降到10等以下。
中文名
尼特彗星
發現時間
2001年8月
發現方
美國近地小行星搜索組
臨時編號
2004Q4

尼特彗星基本情況

尼特彗星是由美國近地小行星搜索組於2001年8月發現的,臨時編號為2004Q4。2001年8月24日美國帕洛瑪天文台通過一千二百毫米口徑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首次發現尼特彗星。該彗星以雙曲線的軌跡運行。尼特彗星的這種運行方式,以往極為罕見。它來自遠離太陽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向太陽“朝聖”後,它將重返漫長的迴歸路。

尼特彗星觀測記錄

2004年5月6日20時左右,南京、開封等地的天文愛好者觀測到了如約而至的尼特彗星。
19時左右,南京市第一中學教師方國權等人來到南京西北郊行知小學天文觀測點,用口徑120毫米、放大倍數37倍的望遠鏡在夜空中搜索尼特彗星。由於周邊燈光的干擾,直到20時15分,才在天狼星東邊六七度的夜空中發現了貌似蒲公英的尼特彗星。
隨同方國權一起觀測的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員説,由於南京空氣的透明度較高,而尼特彗星已經快飛臨地球最近距離,因此能夠發現“尼特”。但由於它的面積較大,直徑約30萬公里,所以看上去不太明亮。之後幾天,隨着彗星仰角逐夜升高,它的亮度也相應增強。
同時在河南開封郊外觀測的天文愛好者張大慶,也用小型望遠鏡觀測到了尼特彗星。張大慶在電話中興奮地對王思潮説:“今天觀測到的尼特彗星比原來估計的要亮。”
王思潮介紹,湖南常德天文愛好者蘇華也在4日、5日,連續兩天觀測到尼特彗星。他是在天還沒有完全黑的情況下,用口徑50毫米,放大倍數10倍的雙目望遠鏡,在西偏南仰角十來度的天空觀測到這顆彗星的。據蘇華描述,他看到的尼特彗星中心有一個很明顯的亮核。但彗星的彗頭要稍微朝東凸出一點,這是由於太陽輻射推動彗星的氣體和塵埃所致。蘇華還觀測到了尼特彗星彗頭的大小為15個角分,相當於滿月直徑的一半。
王思潮説,從7日開始,對彗星感興趣的公眾可以在天還沒有完全黑的時候,在西稍偏南的低空進行搜索,最好用質量較好、倍率較低的雙筒望遠鏡或者小型天文望遠鏡。隨着尼特彗星仰角的上升,觀測也會越來越有利,估計9日-12日之間,在條件好的地方有可能用肉眼看到這顆彗星。

尼特彗星彗星介紹

彗星由4個主要部分組成。遠離太陽的時候,彗星只有一個彗核。接近太陽之後,逐漸產生彗核外面的彗發、氫雲和彗尾。彗尾分為兩種,一種是電離子體彗尾,一般呈藍色;另一種是塵埃彗尾,一般呈黃色或者紅色。
彗尾又可從形態上分為I、II、III三類。
I類彗尾長而直,略帶蘭色,主要由氣體離子組成,如今常稱作“等離子體彗尾”(等離子體是正、負離子混合體,在大尺度上平均呈電中性)。II類彗尾較彎曲而亮,III類彗尾更彎曲,這兩類彗尾略帶黃色,都由塵埃粒子組成,只是III類彗尾的塵粒比II類的大些,如今常一起稱作“塵埃彗尾”。
1949年,美國天文學家惠普爾提出彗核的“髒雪球模型”,提出彗核是由冰和塵埃凍結在一起的團塊,並認為彗核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氧、碳、氫、硫、碳氫基、氨基、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該模型是,當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的時候,陽光照射使得彗星表面的冰昇華為氣體,並形成塵埃彗尾。電離的氣體在太陽風的作用下,形成電離子體彗尾。因為彗星只是表面受到蒸發,因彗星的壽命都很長。例如哈雷彗星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彗核也有自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