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普科夫圓盤

鎖定
1884年,德國發明家保羅·尼普科夫設計了一個穿孔的“掃描圓盤 ”,當圓盤轉動的時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點,這些小點隨即轉換成電信號,另一端的接收機把信號重組成與原來圖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
中文名
尼普科夫圓盤
用    途
電視裝置
作    者
保羅·尼普科夫

目錄

尼普科夫圓盤簡介

最初的電視裝置裏使用了一種所謂尼普科夫圓盤,這種圓盤也是視錯覺在技術上的一種有趣的應用。

尼普科夫圓盤原理

尼普科夫圓盤 尼普科夫圓盤
圖292是一塊厚實的圓盤,在它的邊緣附近鑽有12個小孔,直徑都是2毫米。這些小孔是均勻地沿着一條螺旋線排列着的,每一個比相鄰的一個離盤的中心近一個孔的地位。這樣的圓盤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可是你如果把它裝在轉軸上,並且在它前面安一個小窗,後面放一張同小窗同樣大小的畫片(圖293)。讓圓盤迅速地旋轉起來,那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意外的現象:那張藏在後面的畫片,在圓盤轉動的時候可以在小窗前面看得非常清楚。如果使圓盤的轉動變慢,那張畫片也就模糊起來;到最後,圓盤完全不轉了,整個畫片也就看不見了。這時候,你只能看到那兩毫米大小的小孔允許你看到的那一點畫面。 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圓盤為什麼會有這種稀奇的效用。我們使圓盤慢慢地轉,同時通過小窗細看每一個小孔逐一經過小窗時候的情況。離中心最遠的小孔所走的路線離小窗的上部邊緣最近。如果這個運動非常快,這個小孔就能使我們看到畫片最接近上部邊緣的整條畫面。第二個小孔比第一個低,它迅速地通過小窗的時候,能使我們看到同第一條畫面相連接的第H條畫面。第三個小孔使我們看到第三條畫面,等等。在圓盤轉得足夠快的時候,我們因此就能看到整幅畫面,就好像我們對着小窗在圓盤上開了一個同樣大小的洞一樣。
尼普科夫圓盤 尼普科夫圓盤
尼普科夫圓盤 尼普科夫圓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