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尹(拼音:yǐn)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會意字,其古字形像以手持杖,表示有權力;或以為像手拿筆,以表示治事。 [2]  尹由治理引申指官名,用作名詞。尹也用作姓氏。
中文名
拼    音
yǐn
部    首
乛(傳統歸屍部)
五    筆
VTE [3] 
倉    頡
SK [3] 
鄭    碼
XMA [3] 
筆    順
橫折、橫、橫、撇
字    級
二級(編號3524) [1] 
平水韻
上聲十一軫 [4] 
筆畫數
1+3(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U+5C39 [3] 
四角號碼
1750₇
異體字
𢁨、𢂫、𢂬、𢂭、𢃁、𢃂、𢃹、𢃵、𢂟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區位碼
5092
注音字母
ㄧㄣˇ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尹”字的甲骨文寫作圖1,左部的“丨”像一個人手持一根象徵權力的權杖,右部為“”,“又”就是手。其本義是指握有權杖,是管理民眾的官職。也有人認為,甲骨文“尹”字左邊的“丨”在這裏指寫字用的筆,整個字像手執筆記事的樣子。與古代的“”相似。“尹”作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從甲骨文的有關材料來看,“尹”在商代官位顯赫,常在君王身邊,管理國家或君王的有關事務。須知“尹”從卜辭的記載來看,是一種文職官員,從未帶兵征戰,這一點正與甲骨文的“尹”所反映的用筆管事的意義是相符的,即動筆的人。
也有的學者認為“尹”的本義就是用筆理事的官,即文官。“尹”強調的僅僅是執筆這件事,以此喻指治事,而“聿”強凋的則是執筆寫字。古代的文官離不開筆,所以用執筆的形狀來象徵冶事的“尹”這一官職。
對古文“尹”字的本義,康殷作了不同的解釋。他認為古文字的“尹”像手執針之狀,示以針刺療人疾病,或是執針時的特定手勢,它和執筆的“聿”不同。因此認為“尹”就是用針給人洽病的醫生,並由此引申指“治理國家的官吏”。“尹”字反映了用“針”給人冶病的方法,即後來的針灸,始於殷代末期。
西周金文(圖2、3、7)的“尹”字與甲骨文相似。“尹”字發展到春秋,為了追求字形的對稱美觀,左右兩側圓轉對稱,已看不出以手持物的樣子了(圖8、9)。《説文》古文所從的“尹”更分裂為左右對稱的兩隻手(圖10)。小篆的“尹”字中,權杖形已向下延伸(圖5)。到了楷書就將權杖改為撇,將那表示手腕的部分縮短,寫成了“尹”字。 [2]  [5] 
作動詞用的“治理”與作名詞用的“官正”顯然是密切相關的:治理政事的人就是官長,做官長的工作就是治理政事。根據甲骨文,作官名是“伊”造字的本義,《説文解字》所訓的“治理”是引申義。
“尹”是中國最古老的純粹官名之一,其地位和職權歷代各有不同。
商朝的“尹”,一般認為是一種史官,在當時地位較高,卜辭祭祀的對象有伊尹、黃尹,“伊”和“黃”代表國族名。卜辭另有“多尹”一職,可能指一般史官。
春秋、戰國時期,“伊”出現在楚、宋等國的職官中。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令尹”,相當於齊、秦等國的“相”。春秋中後期,宋國以“大尹”為宰相。秦漢之際,楚國的官職又有左尹、右尹之稱,《鴻門宴》中項伯的職位就是左尹。
自漢代開始,“尹”變成了地方職官的名稱。西漢時期把京師所在的郡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者既是區劃名稱,又是長官名稱。東漢時京師所在地設置為河南尹。
唐代把首都、陪都所在的州稱為府,有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其長官稱“尹”或“少尹”。
宋代的府分為京府、次府,京府的長官本來稱尹,因為宋太宗趙光義曾為東京開封府尹,後改為“知府”。
元朝時州和縣的長官也可以稱為州尹、縣尹(大州稱尹,小州稱知州),明清人把古代的縣令與元朝的縣尹結合起來給知縣創造了一個別稱:令尹。明朝時,一般府的長官稱知府,京都所在的府則稱府尹,與漢唐制度仍基本相似。到清朝末年廢除了府,“尹”作為官名的歷史也就結束了。
縱觀歷史,“尹”本來是中央官職,漢代以後,成為地方官職,歷代基本上作為府一級的行政長官。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ǐn
動詞
治理;主管。
administer
《尚書·多方》:“天惟式教我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
《左傳·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

正,使符合規格。
magistrate
《儀禮·士虞禮》:“有乾肉折俎,二尹。”

名詞
古代官名。

《尚書·益稷》:“百獸率舞,庶尹允諧。”
《左傳·文公元年》:“使為大師,且掌環列之尹。”
令尹;府尹;京兆尹
(Yǐn)姓氏用字,參看“尹姓”。



yún
非語素字
【尹孚】 也作“孚尹”。玉色晶瑩通明。

白居易《玉水記方流》詩:“尹孚光灩灩,方折浪悠悠。”

[6-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三】【又部】餘準切(yǐn)
尹,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
𢂟,古文尹。 [8] 

説文解字注

“尹,治也”注:伊下曰:尹治天下。《廣韻》曰:正也,進也,誠也。
“從又丿。握事者也”注:又為握,丿為事。餘準切,十三部。
“𢂟,古文尹”注:各本乖異,今姑從大徐。 [9] 

廣韻

餘準切,上准以 ‖尹聲真1部(yǐn)
尹,正也。誠也。進也。《説文》:“治也”。又姓,出天水、河間,周有尹吉甫。又漢複姓,齊定王時有尹文子著書。又《漢書·百官表》曰:“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武帝更名曰京兆尹。”應劭曰:“河南尹,所以治周地。秦兼天下,置三川守河洛伊地,漢更名河南太守也。世祖徙都雒陽,改為尹。”餘準切。八。 [10] 

康熙字典

【寅集上】【屍部】 尹;部外筆畫:1
古文:𢃵、𢃹、𢃁、𢃂
《廣韻》於準切。《集韻》《韻會》庾準切,竝音允。《説文》: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廣韻》:進也,又正也。《書·君陳》:尹茲東郊。
又《多方》:簡畀殷命,尹爾多方。注:言天畀付文武以殷命,正爾多方也。
又官名。《書·益稷》:庶尹允諧。傳:尹,正也。眾正官之長也。應劭曰:天子之相稱師尹。薛瓚曰:諸侯之卿,惟楚稱令尹,餘國稱相。他如《周禮》門尹除門,《月令》奄尹申宮令,《周語》關尹以告,皆是也。
又誠也,信也。《禮·聘義》:孚尹旁達,信也。注:玉之為物,孚尹於中,旁達於外,所以為信也。應氏曰:尹當作允。允亦信也。
又《禮·曲禮》:脯曰尹祭。疏:脯必裁割方正,而後祭也。
又姓。周有尹吉甫。◎按李氏詳校《篇海》:尹,古音允。今音引,非。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中間橫筆兩端出頭。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ʎ
ǐwen
董同龢系統
真/文
ɡ
juen/juən
周法高系統
真/文
ɣr
iwen/iwən
李方桂系統
真/文
gw
rjinx/rjiənx
西漢



東漢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uĕn
擬音/王力系統

j
ǐuěn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uen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uɪn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uĕn
擬音/陳新雄系統

j
ǐuen
[12]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七準
合口呼
次濁
餘準切
0jue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八諄
雲/匣
合口呼
全濁
於倫切
ɣiuen
上聲
十七準
合口呼
次濁
庾準切
0iuen
禮部韻略


上聲




庾準切

增韻


上聲




庾準切

中原音韻

上聲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iən
中州音韻


上聲
真文




葉因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八軫


次濁
以忍切
oiən

平聲
八真


次濁
於分切
oyən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八賓稟嬪畢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ẽ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ẽ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n
42
上聲

yn
42
上聲
舊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n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in
44
陰平
文讀
jin
31
陽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yoŋ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i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iɛn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i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i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wɐn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wɐn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n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53
陰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ei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0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2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3]
  • 4.    平水韻 十一軫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04]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89-90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5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2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14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04]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7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39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4]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4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21-1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