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尹紹亭

鎖定
性別: 男 民族: 漢
黨派: 無 出生年月: 1947-12-1
籍貫: 雲南梁河 出生地: 雲南永平
最後學歷: 研究生 最後學位: 碩士
中文名
尹紹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47年12月1日
出生地
雲南永平
性    別
工作單位
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尹紹亭人物簡介

職務: 處級 專業職稱: 正高級
研究專長: 民族問題研究 擔任導師: 博士生導師
工作單位: 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所在地區: 昆明
所屬系統: 教育系統

尹紹亭研究方向

《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雲南物質文化—農耕卷》等
尹紹亭教授是我國生態人類學研究領域為數不多的拓荒者之一。他學術視野寬廣、思維慎密,同時又極富創新精神。他推崇在大量汲取古今中外學術營養的基礎上,重新檢視鮮活的田野經驗,不盲從迷信外國理論,堅持獨立的學術思考,強調原創性,同時還在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博物館建設、物質文化研究與保護等幾個領域都取得了創造性的成果。
初次涉足生態人類學的領地,是1979年參與翻譯日本稻米起源研究的名著《稻米之路》,他就此與生態人類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83年考取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後,他更是把生態人類學研究視為自己安生立命的學術根基,在接受紮實的人類學訓練的同時,大量補充生態學、植物學、民族生態學的相關知識,收集的雲南刀耕火種調查資料竟然足足裝滿了幾個大箱子。
自《一個充滿爭議的文化生態體系》1991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來,一發而不可收拾,相繼出版了《雲南刀耕火種志》、《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雲南の焼畑——人類生態學研究》等4本專著和《基諾族刀耕火種的民族生態學研究》等十幾篇論文。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全部來自紮實的田野調查,同時運用文化適應的觀點和人類生態系統的方法進行研究,是我國生態人類學領域重要的奠基性作品。
尹紹亭教授致力於生態人類學的學科建設,不僅花費大量精力指導學生,大力培養學術隊伍,還發起並主辦了《生態 環境人類學通訊》,給國內外的學術同仁們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台。生態環境史的研究是尹紹亭教授近年來關注的領域,先後與日本京都大學、日本地球環境研究所等合作,組織了精幹的學術隊伍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出版了《民族生境——從金沙江到紅河》、《雨林啊膠林——西雙版納橡膠種植與文化和環境相互關係的生態史研究》、《人類學生態環境史研究》三本論文集,都聚焦於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和環境的變遷及其相互影響,並嘗試推動生態學、植物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學科的跨學科合作。
“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是尹紹亭教授身體力行,將人類學知識付諸社會實踐的創造性嘗試。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迅速消亡,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1997年,他率先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生態村”的構想,次年獲得福特基金會資助,在雲南選擇了6個民族村寨作為試點。經過8年的建設,摸索出了一套村民自主,學者指導,政府領導的模式,出版了《雲南民族文化生態村試點報告》,吸引了不少學者到試點村寨進行調查研究,基本實現了以保護和宏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重建良好的生態環境,謀求鄉村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宗旨。
尹紹亭教授主編的《雲南物質文化》叢書是他多年來埋頭田野調查發掘出來的寶藏。該叢書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之上,對各類器物的結構、功能、分佈、分類、源流、傳播、變遷進行了深入了研究,描繪了一幅豐富、宏闊的物質文化圖卷。該叢書先後獲得了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此外,日本“東京第一書房”還將該叢書中由他撰寫的《農耕卷》(上下冊)以《雲南農耕文化源流》的名稱出版了日文版。
尹紹亭教授還是雲南民族博物館、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主要創建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擔任雲南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期間,依託6個民族文化生態村和雲南大學的影視人類學實驗室,他不僅創立了一個城鄉結合、動靜結合的“1+6”的人類學博物館模式,還創建了三個人類學數據庫:一是中國人類學家數據庫,目前已經拍攝了宋蜀華等老一輩學者60多人的訪談,二是影視人類學數據庫,迄今已經收集了1000多部中外人類學影片,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已經拍攝製作完畢記錄60餘部民間藝人及其技藝的專題片。在極其有限的資金投入條件下,出色地完成了創建博物館的工作,並在大學博物館的建設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有意義的嘗試。

尹紹亭研究成果

生態人類學物質文化人類學與博物館
代表性成果:
《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雲南物質文化—農耕卷》等

尹紹亭獲獎成果

《雲南物質文化——農耕卷》獲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