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尹焞

鎖定
尹焞(1071年-1142年),字彥明,一字德充,號和靖,洛陽人,尹洙侄孫,中國北宋學者。 [2]  唐朝工部尚書尹思貞13代孫、北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5代孫,世居河南洛陽,為著名理學家程頤直傳弟子。宋靖康年間以布衣召見,懇辭千歸,賜號“和靖處士”。宋紹興年間,復如入京,歷官徽猷閣待制、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太子少師等職。逝世後,追封禮部尚書、太子太傅。元代時追封文正公。清雍正二年(1724),奉聖旨配享孔廟,為七十七先儒之一。 [4] 
尹焞少時師事程頤,以篤行稱。曾應舉,策題有“誅元祐諸臣”之語,不對而去,終身不復應進士舉。程頤逝世後,聚徒講學於洛中,士大夫為之敬仰。靖康初,召對京師,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次年,金人攻陷洛陽,尹氏闔門遇害,尹焞倖免。劉豫以禮聘其為官,自商州奔蜀。紹興初,因範衝舉薦,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説書。1138年,除秘書少監、太常少卿,仍兼説書。不久,擢禮部侍郎兼侍講。後金人來議和,尹焞反對和議,言辭慷慨,疏及書皆不報。辭官,乞休致,朝廷以禮留之,時秦檜當國,議和疏與秦檜書不樂,遂以提舉江州太平觀致仕,歸隱平江虎丘西庵。紹興十二年(1142年),尹焞逝世,享年七十二歲。 [2] 
全    名
尹焞
彥明,德充
所處時代
出生地
出生日期
1071年
逝世日期
1142年
主要作品
《和靖先生集》及《論語解》
本    名
尹焞

目錄

尹焞簡歷

宋神宗皇帝熙寧四年辛亥七月辛未日生於河南府洛陽嘉善坊。祖河內先生,諱源,字子漸。叔祖,河南先生,諱洙,字師魯。考,虞部員外郎,諱林。妣,陳氏,澗上陳公廙,字叔易之女。先生乃伊川先生之高足,嘉遯涵養,志尚高潔。今有其《和靖先生集》及《論語解》傳世。

尹焞事蹟

尹焞,唐朝工部尚書尹思貞13代孫、北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5代孫,世居河南洛陽,為著名理學家程頤直傳弟子。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次年攻陷洛陽,全家遇難。焞死而復甦,被僕人救出,輾轉流落到四川。南宋建都杭州後,召回朝廷,歷官徽猷閣待制、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太子少師等職。力主抗金,與秦檜不合,辭官致仕,寄居三女婿邢純浙江會稽(紹興)官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卒,葬於紹興府山陰縣五雲鄉石帆裏龍瑞宮山之原。焞逝世後,南宋隆興元年(1163),追封禮部尚書、太子太傅。元朝時又追封為文正公。清雍正二年(1724),奉聖旨配享孔子廟庭。《宋史》有傳。

尹焞學術貢獻

尹焞在學術上,精研《論語》《孟子》,恪守二程“格物致知”説,認為“聖人必可學而至”。其學特點講究持守涵養功夫,堅持“誠”、“敬”,終於有所成就。他還是宋代“理一分殊”思想的早期倡導者之一,認為理是根本,一切事物都是由理派生出來的。把義與命區別開來,認為“命為中人以下説,若聖人,只有一個義”,這便把“義”這個哲學範疇提高到與“命”、“理”同等的地位。他注重學習,認為只有學習才能明理,才能致知。而學習以致知、明理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做人。尹焞也是和靖學派的創立者,對宋代理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其著有《論語解》《孟子解》《門人問答》《和靖集》等。 [3] 

尹焞家庭

焞有五子:坤、城、堪、增、均,金兵陷洛陽時,五子及其母張氏皆死難。尹均在洛陽遇難後,根據尹焞晚年遺命,由從侄圯之長子鎮過繼為均之子。鎮子名淞,官青州通判。淞子思洛,為東南名士,南宋紹興四年官浙江餘姚縣教授,思洛生六子:仲文、仲武、仲熙、仲亨、仲寧、仲安,俱登進士。其中第四子仲亨、第五子仲寧,於南宋景定年間,由會稽徙嵊縣,分別居城北、學前。仲亨有一子鳳梧,鳳梧有一子慥,慥有子宗閔,宗閔有子二:弼和宏。尹弼約於明朝初年遷居城西四十六都(今屬甘霖鎮),此後又分五大房繁衍,尹家村成為紹興地區最大的尹氏族居地,村以尹氏而名,此為尹家村名之來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