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尹家窩堡遺址

鎖定
尹家窩堡遺址,位於東北地區西部嫩江流域,是一座遼金時期製作土鹽的遺址,距今至少有800年的歷史。
中文名
尹家窩堡遺址
所屬年代
遼金時期
出土地點
中國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永豐村尹家窩堡屯
考古類型
土鹽製作

尹家窩堡遺址地理位置

尹家窩堡遺址位於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永豐村,地處耕地與鹽鹼地相接處,北鄰新荒泡,屬於吉林省大安後套木嘎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的子項目。

尹家窩堡遺址發掘過程

考古人員此前對附近地區進行區域性系統調查時曾發現一些土包,經過鑽探確認為人工遺蹟,但一直未能確定遺蹟具體用途。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來自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於2014年6月至8月對尹家窩堡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近300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蹟20餘個,主要包括淋滷坑、取水坑、灶址、灰坑、墓葬以及燒火跡象和堆土遺蹟。

尹家窩堡遺址遺址遺物

此次在尹家窩堡發掘出土遺物不多,以陶瓷片為主,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的泥質黃褐陶,但這些文物對判定遺址年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對遺蹟中墓葬內出土的隨葬品等進行整理分析,考古人員初步推斷尹家窩堡遺址的年代不晚於金代,距今至少有800年的歷史。
在此次發掘出的製鹽遺存看到,淋滷坑由一深一淺兩個長方形土坑組成,整體呈“凸”字形。考古人員發現淺坑的坑壁由白粘土砌築,底部橫置有木條,深坑的壁鋪有木板,底部鋪有席子,推測為保護坑壁和坑底所用。
儘管此次發掘並未發現與製鹽相關的工具及陶瓷器皿出土,但考古人員觀察5座淋滷坑結構,發現此類遺蹟與中國古代典籍《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部分內容和《熬波圖》中記載的“淋灰取滷”中的“灰淋”和“滷井”結構頗有相似之處。

尹家窩堡遺址歷史背景

尹家窩堡遺址所在地在中國金代屬於肇州,《金史》中存在關於“肇州鹽”的記載。這些史料記載進一步確證了該鹽業遺址的合理性。
尹家窩堡遺址所處的吉林省大安市鹽鹼地較多,富含鹽分的土壤成為製作土鹽的天然原料。古人利用淋滷坑將颳得的鹽土中的鹽分溶於水中,再用鹽灶煮鹽水得鹽,以此種方法獲得土壤中的鹽分。
當地居民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還在沿用類似的製鹽方法。

尹家窩堡遺址發現意義

中國考古人員之前曾在山東、四川等地發掘了海鹽、井鹽遺址,但發掘土鹽製作遺址在中國尚屬首次,這也是中國東北地區首次發現鹽業作坊遺址。
此次發掘的土鹽遺址不僅填補了東北地區遼金時期土鹽製作的空白,同時也為東北地區鹽業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考古人員還計劃對尹家窩堡遺址進行再次發掘,並計劃採用實驗考古的方法嘗試對遼金時期土鹽製作工藝進行復原研究。
這是中國東北地區首次發現鹽業遺存,也是中國首次對土鹽製作遺址進行發掘。 [1] 
此次發掘並未發現與製鹽相關的工具及陶瓷器皿出土,然觀察5座淋滷坑結構,可以發現此類遺蹟與《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部分內容和《熬波圖》中記載的“淋灰取滷”中的“灰淋”和“滷井”結構頗有相似之處。金代此地隸屬於肇州,翻閲《金史-食貨志》不乏關於“肇州鹽”的記載,可以推知肇州之鹽應為土鹽。通過對附近村民的走訪,得知該地區在近現代時仍有取土製鹽的習俗,且淋滷之法與遼金時期並未有太大差異。尹家窩堡遺址發現的製鹽遺存在東北地區尚屬首次,不僅填補了東北地區遼金時期土鹽製作的空白,同時也為東北地區鹽業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