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就地葬

鎖定
就地葬是藏北牧民處理屍體的一種方式,為“野葬”之一種。
中文名
就地葬
地理標誌
藏北牧民的一種埋葬方式
具體葬法是:人死後,將死者衣服脱光,把赤裸的屍體完整地留在死者臨終時地點,而家人則帶着帳篷搬走。屍體以鷲吃為吉利,狼吃為不祥。走後是否回原處觀看屍體的處理結果,可謂兩可。有學者認為,野葬與天葬相比,除屍體的具體處理方式不同之外,送葬以後,是否請僧人唸經或點酥油燈供祭、刻放嘛呢石等,都因時因地而異,其中既有環境制約因素(如有些地方請不到僧人),也有習慣因素。應該説,習慣因素反映着極為古老的傳統意識。就天葬和野葬的關係而言,有學者認為,天葬是從野葬發展而來的,是帶有佛教“以身飼虎”、“以身飼鴿”之類色彩的一種葬俗。據推測,開始,人們“棄屍於野”,任憑鳥獸吞食,肉被鳥獸食去後,常常是白骨露野,容易引起人們特別是死者親屬的哀思。佛教觀念的傳人和滲透,使人們對屍骨的處理受到佛教觀念的支配,從處理遺骨開始,逐漸發展為將屍體全部切割弄碎,選擇專門的地方一次性處理的天葬。《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區社會歷史調查》(1993年中國藏學出版社鉛印本)在談到以上情況外,還舉例:民主改革前,安多多瑪部落所屬唐古拉北部(現為安多縣多瑪區)一直實行野葬,直到80年代中期(1985年或1986年),從康區來的一個名叫康·齊梅丹比尼瑪的僧人,在青藏公路旁建了唐古拉大葬台後,這裏才開始有了天葬。可見,野葬當是一種古老的葬俗,天藏無疑是從野葬發展而來。 [1] 
參考資料
  • 1.    丹珠昂奔、周潤年、莫福山、李雙劍主編,藏族大辭典,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02月第1版,第3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