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尥,漢語二級 [7]  ,讀作尥(liào)。《説文解字》:“尥,行脛相交也。從尣、勺聲。牛行腳相交為尦。 [1]  ”。手足跛曲帶疾異於常人者是尢之範式。象“勹”中有實為“勺”之範式。尣、勺兩範式疊加。足跛曲象“勹”中有實行脛相交是尥之範式。
本義: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 [2]  如:尥蹶子 [3] 
中文名
拼    音
liào
部    首
字    碼
U+5C25
五    筆
DNQY
倉    頡
kupi
鄭    碼
grrs
筆    順
135354
字    級
二級(3589)
平水韻
去聲十八嘯
注    音
ㄌㄧㄠˋ
筆畫數
6
部外筆畫
3
四角碼
47012

字形源流

尥
統一規範簡化為“尥”

詳細釋義

尥liào [4-5] 
1、本義:跛行。如:《六書故》:“今人謂筋骨弱,舉足不隨為尥掉。”。又如:尥拐兒(瘸腿)。
2、衍義:如:《揚子·方言》:“以足鈎之為尥。即像勺挹取之意。”。
3、衍義:把什麼鈎弄一下。如:尥銱兒(扣住門窗等的鐵片,一端釘在門窗上,另一端有鈎子鈎在屈戌兒上或者有眼兒套在屈戌兒上 [5] 
4、衍義:牲畜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如:尥蹶子、尥蹄。
5、衍義:口語指淘氣:這個小孩真尥。
6、衍義:行為怪癖。如:硌尥。

常見詞組

尥蹶子
liào juězi
[horse (mule)give a backward kick] 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
liàodiàor
[hasp and staple] 扣住門窗等的鐵片,一端釘在門窗上,另一端有鈎子鈎在屈戌兒上或者有眼兒套在屈戌兒上 [5]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寅集上】【尢字部】尥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3
《唐韻》《集韻》𠀤力吊切,音料。《説文》行脛相交也。《六書故》今人謂筋骨弱,舉足不隨為尥掉。
又牛行腳相交為尥。《揚子·方言》以足鈎之為尥。
又《廣韻》薄交切《集韻》《韻會》蒲交切,𠀤音庖。義同。 [6] 

説文解字

尥【卷十】【尣部】
行脛相交也。從尣勺聲。牛行腳相交為尦。力吊切

説文解字注

(尥)行脛相交也。行而脛相交、則行不便利。高注淮南、郭注方言、王注素問皆曰了戾。謂纏繞不適。集韻五爻曰。尥、牛行足外出也。是其意也。今俗語有此。從尢。勺聲。力吊切。二部。此下舊有牛行腳相交為尥。小徐本無。乃讀者箋記語耳。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 liau4 [海陸豐腔] liau2 [客英字典] liau5 [台灣四縣腔] liau2
◎ 粵語:liu6
◎ 贛語:liæk5 骨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