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尥蹶子

鎖定
尥蹶子,漢語詞語,拼音是liào juě zi,北方方言,指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有時候説牲口不認真勞作;指對工作或從事的事情失去興趣或者有抱怨後,直接不幹了;小毛驢、小馬等高興的時候歡快地亂跑,以此形容人高興的時候動作活躍歡快,比平時誇張。
中文名
尥蹶子
拼    音
liào juě zi
方    言
北方漢語方言
釋    義
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

目錄

尥蹶子釋義

1、指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有時候説牲口不認真勞作。尥蹶子是動物表現能耐的方式,原意指馬兒脱繮狂亂奔跑,牛兒脱了繮亂跑,引申就是不聽話的意思。例:這馬好(hào)尥蹶子,小心別讓它踢着。 [1] 
2、指對工作或從事的事情失去興趣或者有抱怨後,直接不幹了。一般用於年齡較大的長者對小後生或年輕人説的。
3、撒歡、亂跑,原指小毛驢、小馬等高興的時候歡快地亂跑,以此形容人高興的時候動作活躍歡快,比平時誇張。

尥蹶子歇後語

螞蝦尥蹶子——小踢蹬。意思是“誰尥蹶子也踢不着誰”。
王八尥蹶子——沒後勁兒。
參考資料
  •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