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頭杜父魚

鎖定
尖頭杜父魚(Pseudoblenninae Vellitor centropomus ( Richardson ,1850))是杜父魚科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尖頭杜父魚
拉丁學名
Pseudoblenninae Vellitor centropomus ( Richardson ,1850)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鮋形目
杜父魚科
尖頭杜父魚屬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杜父魚亞目
亞    科
䲁杜父魚亞科
命名人
Richardson, 1848

尖頭杜父魚形態特徵

依 Jordan et Starks(1904);Watanabe(1960) 背鰭Ⅺ-18~20;臀鰭17~20;胸鰭13~15;腹鰭Ⅰ-2;尾鰭15。側線孔41~44。鰓耙8~11。椎骨36~39。幽門盲囊8~11。 體長為體高3.9~5.4倍;為頭長2.4~3.1倍;為腹鰭起點至臀鰭5.2倍。頭長為吻長2.4~3.2倍;為頭寬2.2~3.6倍;為體寬2.3~3.8倍;為眼徑4.2~6.0倍;為眼間隔6.0~8.5倍;為眼後頭長2.1~3.5倍;為上頜骨2.4~3.3倍;為尾柄長3.2~5.2倍;為尾柄高5.5~8.5倍;為背鰭第一鰭棘1.7倍、第二鰭棘2.5倍、第三鰭棘2.1倍、第四至第五鰭棘2.0倍、第六鰭棘2.5倍、最後鰭棘2.7倍、最長鰭條2.4倍;為臀鰭最長鰭條2.0~3.3倍;為胸鰭長1.6~2.1倍、基底寬3.6倍;為腹鰭長5.7~9.3倍;為尾鰭長1.3~2.3倍。 體低長;很側扁;梭形;背部隆起;向後漸細小;背緣拱弧形;腹緣淺弧形;軀幹中部較高;向前後漸低斜;軀幹很短;尾長約為軀幹2.8倍;尾柄中長;低狹;尾柄長約為尾柄高2.5倍。頭尖突;背緣和腹緣斜直。吻尖長;吻長約為眼徑2倍。鼻孔2個;前鼻孔距眼近於距吻端;後鼻孔位於前鼻孔與眼之間的中點。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至吻端的距離略小於眼後頭長。眼間隔平坦或微凸;等於或小於眼徑。口大;端位;口裂低斜;口裂長約為頭長。下頜明顯長於上頜;上頜骨露出;後端寬平;伸達眼前緣下方。牙尖細;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具牙;上下頜前端牙羣較寬;兩側較狹;上頜牙帶稍寬;犁骨牙羣呈“∧”形;齶骨牙帶細狹。鰓孔寬大;第四鰓弓後無裂孔。鰓蓋膜相連;跨越峽部;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鰓耙短小。假鰓發達。 無鼻棘。無眼前棘。無眼上棘和眼後棘;無鼓棘;無額棘。無頂棘。眼後至側線前端無稜棘。眶前骨無棘。眶下骨無棘。前鰓蓋骨具1短棘;向後;尖直;或略向上;有時稍彎。胸鰭基部上方無肱棘。頭部無皮瓣。 無鱗。側線前部波曲;後部行於體側中線;伸達尾鰭基底。 背鰭起點位於鰓孔上角稍前上方;稍分離;第一背鰭短而高凸;第二背鰭長而平斜;尾柄;鰭棘細弱;第一鰭棘絲狀,長約為眼徑3倍;第二鰭棘較短;第三鰭棘長於第二鰭棘,略短於第一鰭棘;第五鰭棘與第一鰭棘約等長,後方各鰭棘依次明顯減短,後緣陡斜,最後鰭棘頗長;倒數第二鰭棘短小;中部鰭條較長,最長鰭條短於最長鰭棘。臀鰭起點位於第二背鰭前端下方,與第二背鰭同形,相對;基底與第二背鰭基底約等長,最長鰭條與背鰭最長鰭條約等長,鰭條後端不伸達尾鰭基底,最後鰭條無鰭膜連於尾柄。胸鰭圓形,後端伸達臀鰭第二鰭條下方,鰭長約為頭長。腹鰭細小,亞胸位,具1鰭棘,2鰭條,鰭棘埋於皮下。尾鰭凹叉形,上下葉尖突,後緣中部寬凹,鰭長略大於頭長。尾鰭具分枝鰭條,其他各鰭鰭條均不分枝。肛門位於腹鰭基底至臀鰭之間中點,雄性肛突頗長,前端中央具1圓凸。 液浸標本暗褐色,腹側白色。背側具黑褐色不規則網形條紋。第一背鰭灰黑色,第二背鰭、臀鰭、胸鰭和腹鰭灰白色,無斑紋和條紋。新鮮標本褐綠色。第一背鰭基底長約為第二背鰭基底;鰭條後端不伸達尾鰭基底;最後鰭條無鰭膜連於 [1] 

尖頭杜父魚生活習性

海(洋)生。 [2] 

尖頭杜父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中國產於黃海。
[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