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裸鯉

鎖定
尖裸鯉學名Oxygymnocypris stewarti) 為鯉科尖裸鯉屬魚類,俗名斯氏裸鯉魚。在中國,分佈於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等,多見於干支流流水水體。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年楚河。
別    名
斯氏裸鯉魚
中文學名
尖裸鯉
拉丁學名
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二名法
Naked schizothoracin
動物界
脊索動物
亞    門
脊椎動物
鯉形目
鯉科
亞    科
裂腹魚亞科
尖裸鯉屬
分佈區域
僅分佈於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尖裸鯉形態特徵

體修長,略側扁。頭長錐形。吻部尖長。口大,端位,呈深弧形。上唇較發達;下唇細狹,不發達,分為左右兩葉。頦及頰部有粘液腔。無須。眼較小。體裸露無鱗,僅肩帶處有少數不規則的鱗片及縱行的臀鱗。背鰭刺粗壯,後緣具深鋸齒,背鰭位置較後;胸鰭短。體背側青灰色,有暗斑,腹部銀白色。背、尾鰭青灰色,胸、腹、臀鰭末端橙紅,背、尾鰭上具多數斑點。成熟卵呈圓形,黃色,沉性,卵徑(2.5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脹後卵徑為(3.22±0.07)mm。水温9.5~11.8℃,尖裸鯉胚胎髮育歷時265h,根據胚胎髮育的外部形態及典型特徵,將其分為受精卵、胚盤形成、卵裂、囊胚、原腸、神經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個階段、32個時期。出膜仔魚全長(10.27±0.15)mm,出膜20d後卵黃耗盡,全長(15.22±0.27)mm。出膜後80d,魚苗全長(23.65±0.59)mm,臀鱗出現,各鰭均已出現,魚苗側線全部形成且清晰,體色和體型接近成魚。

尖裸鯉生活習性

尖裸鯉 尖裸鯉
棲息於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原水域,多在江中游的各大幹支流的流水處活動。由於海拔高、年平均水温低,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尖裸鯉適應於以降水和高山雪水為源,水流較清澈的環境。主要以其它魚類及水生昆蟲等為食。

尖裸鯉區域分佈

尖裸鯉為我國特有種,僅分佈於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最大個體可達600毫米以上,體重超過3.5公斤。

尖裸鯉生存現狀

尖裸鯉的分佈侷限,數量不多,生長速度緩慢,性成熟年齡遲。過去由於藏民受傳統和宗教的影響而不食魚,使尖裸鯉能長期保持一定的種羣數量。自20世紀50年代之後,大量內地人口進藏開發,捕魚強度不斷增強,其捕撈量遠遠超過其生長的速度,造成目種羣數量鋭減。

尖裸鯉瀕危等級

瀕危。

尖裸鯉胚胎髮育

尖裸鯉(Oxygymnocyprisstewartii)成熟卵呈圓形,黃色,沉性,卵徑(2.5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脹後卵徑為(3.22±0.07)mm。水温9.5~11.8℃,尖裸鯉胚胎髮育歷時265h,根據胚胎髮育的外部形態及典型特徵,將其分為受精卵、胚盤形成、卵裂、囊胚、原腸、神經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個階段、32個時期。出膜仔魚全長(10.27±0.15)mm,出膜20d後卵黃耗盡,全長(15.22±0.27)mm。出膜後80d,魚苗全長(23.65±0.59)mm,臀鱗出現,各鰭均已出現,魚苗側線全部形成且清晰,體色和體型接近成魚。尖裸鯉早期發育的特點反映了其對雅魯藏布江水域的適應性。 [1] 

尖裸鯉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