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葉滷蕨

鎖定
尖葉滷蕨(Acrostichum speciosum Willd.)是鳳尾蕨科,滷蕨屬海岸沼澤植物。植株高可達1.5米。根狀莖直立,葉簇生,葉片奇數一回羽狀,中部以下的不育,闊披針形,兩側並行,頂部略變狹而短漸尖,基部形,柄長1釐米;中部以上的羽片能育,頂部稍急尖而呈短尾狀,無柄。
分佈熱帶亞洲地區及澳大利亞。中國海南(文昌,清瀾港)有分佈。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邊,喜高温、濕潤及強陽光等氣候,抗寒性弱。
尖葉滷蕨是生長在水體中株形較大的蕨類植物,植株冠幅大,為水體邊緣造景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尖葉滷蕨
拉丁學名
Acrostichum speciosum Willd.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6] 
水龍骨目
鳳尾蕨科
滷蕨屬
尖葉滷蕨
命名者及年代
Willd.,1910
保護級別
極危(IUCN標準)

尖葉滷蕨形態特徵

尖葉滷蕨
尖葉滷蕨(2張)
海岸沼澤植物。 [2]  植株高達1.5米。根狀莖直立,連同葉柄基部被鱗片。 [2]  尖葉滷蕨植株成叢生長,直立堅硬挺拔,葉片硬質,灰綠色,稍扭曲,新抽生的葉片展開時為褐紅色,隨着葉片的新老交替,新葉慢慢褪色,逐漸變為灰綠色從整叢植株看,上部新葉為褐紅色,以下均為灰綠色。 [3]  簇生,葉柄長50釐米左右;葉片奇數一回羽狀,中部以下的不育,長約20釐米,寬約2.5釐米,闊披針形,兩側並行,頂部略變狹而短漸尖,基部形,柄長1釐米;中部以上的羽片能育,長15-18釐米,寬約2釐米,頂部稍急尖而呈短尾狀,無柄。 [4]  [7] 

尖葉滷蕨產地生境

分佈熱帶亞洲地區及澳大利亞。中國海南(文昌,清瀾港)有分佈。 [4]  尖葉滷蕨因在熱帶、亞熱帶海岸邊生長,喜高温、濕潤及強陽光等氣候因子,故抗寒性弱。生長温度15-35℃,雖生長在海邊灘塗的鹽生植物,也能夠適應淡水環境。 [3] 
尖葉滷蕨 尖葉滷蕨

尖葉滷蕨繁殖方法

尖葉滷蕨 尖葉滷蕨
尖葉滷蕨主要有兩種繁殖方法,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在園林中以分株繁殖較為簡單方便,成活率高,由於生長在海岸灘塗,為抵禦海洋風暴和海潮等帶來的危害,尖葉滷蕨在長期的適應生境過程中,進化為植株龐大而成叢生長的狀態,鬚根發達,用於支撐和平穩植株,以抵抗倒伏和被海水淹沒的危險。因此,滷蕨根部株孽芽多、易分株,分株後的芽苗可直接植入佈景塘內生長,植塘內用塘泥或回填土即可,不需施肥。 [3] 

尖葉滷蕨栽培技術

尖葉滷蕨
尖葉滷蕨(2張)
栽培管理尖葉滷蕨栽培簡單,管理粗放。池塘、人工湖、河邊淺水區、沼澤地均可栽培,單叢或成片種植,不拘一格,以景觀規劃設計而定。植株定植後,在小苗生長初期,由於根系不發達,在風和水的作用下遇風浪易倒伏,需加固根部泥土,防止倒苗。植株經過短暫的移植恢復期後,新葉開始抽生,新葉展開後,葉片略帶褐紅色,經過5天左右的生長,由紅褪色轉為綠色,綠葉期長,枯葉少,修剪管理簡便,如植株成叢,過於茂密,可從根部分株取苗,減少成叢密度,保持植株疏密有致,增加通風透光性和觀賞效果。
栽培地為封過底的池塘,用石頭及竹片編圍成0.8米左右的種植穴,穴內回填塘泥或肥土種植未封過底的池塘,塘泥厚達30釐米以上的,可直接種植於塘泥裏,保持水面淹沒其根部即可。 [3] 

尖葉滷蕨主要價值

尖葉滷蕨遠觀分不清它是草本植物還是灌木植物,又由於其植株冠幅大,頂端新葉一片紅色,十分耐看,為水體邊緣造景增添了色彩,另外,尖葉滷蕨在水景中能夠起到屏障作用。 [3] 

尖葉滷蕨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