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葉唐松草

鎖定
尖葉唐松草(Thalictrum acutifolium (Hand.-Mazz.) B. Boivin),中藥名。為毛茛科唐松草屬植物尖葉唐松草Thalictrum acutifolium Boivi的根及根狀莖。分佈於四川東南部、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南部等地。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腹瀉,痢疾,目赤腫痛,濕熱黃疸。
中文名
尖葉唐松草
拉丁學名
Thalictrum acutifolium (Hand.-Mazz.) B. Boivin [4] 
別    名
石筍還陽
馬尾連
花棋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毛茛目
毛茛科
唐松草屬
尖葉唐松草
分佈區域
四川東南部、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南部
保護級別
近危(IUCN標準)、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近危 )

尖葉唐松草形態特徵

根肉質,胡蘿蔔形,長約5釐米,粗達4毫米。植株全部無毛或有時葉背面疏被短柔毛(四川東南和貴州的一些居羣)。莖高25-65釐米,中部之上分枝。基生葉2-3,有長柄,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長7-18釐米;小葉草質,頂生小葉有較長柄,卵形,長2.3-5釐米,寬1-3釐米,頂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形、圓楔形或心形,不分裂或不明顯三淺裂,邊緣有疏牙齒,脈在背面稍隆起;葉柄長10-20釐米。莖生葉較小,有短柄。花序稀疏;花梗長3-8毫米;萼片4,白色或帶粉紅色,早落,卵形,長約2毫米;雄蕊多數,長達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0.8-1.3毫米,花絲上部倒披針形,比花葯寬約3倍,下部絲形;心皮6-12,有細柄,花柱短,腹面生柱頭組織。瘦果扁,狹長圓形,稍不對稱,有時稍鐮狀彎曲,長3-3.8(-4.5)毫米,寬0.6-0.8(-1.2)毫米,有8條細縱肋,心皮柄長1-2.5毫米。4-7月開花。
尖葉唐松草線稿圖 尖葉唐松草線稿圖
藥材性狀:根莖極短,根數條,粗大,圓錐形,長3-6cm,直徑2-4mm,表面深褐色,有縱橫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近方形,白色。味微苦。 [1-2]  [5] 

尖葉唐松草產地生境

分佈於四川東南部、貴州、廣西、廣東(七娘山(張壽洲等1957)、梅沙尖(張壽洲等3137) [6]  )、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南部。生山地谷中坡地或林邊濕潤處;海拔分佈:在四川和貴州北部為1600-2000米,在其他地區分佈在1300米以下山地。

尖葉唐松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3] 

尖葉唐松草入藥部位

根及根狀莖。

尖葉唐松草性味

味苦,性寒。

尖葉唐松草歸經

歸大腸、肝經。

尖葉唐松草功效

清熱,瀉火,解毒。

尖葉唐松草主治

用於腹瀉,痢疾,目赤腫痛,濕熱黃疸。

尖葉唐松草用法用量

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尖葉唐松草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尖葉唐松草採集加工

春季至秋季採收,剪去地上莖葉,鮮用或曬乾。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尖葉唐松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1-06-17]
  • 4.    尖葉唐松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1]
  • 5.    尖葉唐松草|Thalictrum acutifolium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6-04]
  • 6.    李勇、李沛瓊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一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06月:第3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