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海龍

鎖定
尖海龍(學名:Syngnathus acus )是海龍科、海龍屬的一種魚類。體細長,呈鞭狀,軀幹部七稜形,尾部四稜形,腹部中央稜微突出;體高寬近相等;尾部後方漸細;頭長而細尖,吻細長,呈管狀;眼較大而圓;鼻孔每側2個,很小;口小,前位;無齒;鰓蓋隆起,鰓孔很小,位近頭側背方;體無鱗,完全包被於骨環中,體上稜嵴突出,但亦光滑;體綠黃色,腹側淡黃,體上具多數不規則暗色橫帶;背、臀、胸鰭淡色,尾鰭黑褐色。
尖海龍屬於近海暖温性小型魚類,喜歡生活在沿岸藻類繁茂的海域中,常棲息於海藻叢中,利用尾部纏在海藻枝上。尖海龍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為餌料,也常食小型甲殼動物。卵生,雄魚尾部腹面有由左、右兩片皮褶形成的育兒囊,交配時雌海龍將卵產在雄海龍的“袋”中,卵在袋裏受精孵化。主要分佈於東大西洋沿岸,在整個地中海和黑海、亞速爾羣島也有發現。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外文名
Longsnout Pipefish
別    名
楊枝魚
小海龍
海鰍
錢串子
中文學名
尖海龍
拉丁學名
Syngnathus acus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刺魚目
亞    目
海龍亞目
海龍魚科
海龍屬
尖海龍
亞    種
0 [2] 
分佈區域
印度洋、大西洋東部以及太平洋、地中海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IUCN標準:無危(LC)

尖海龍形態特徵

尖海龍
尖海龍(5張)
背鰭35~43;臀鰭3;胸鰭12~13;尾鰭10;骨環19+36~41。 [3] 
體長為頭長7.4~9.3倍;頭長為吻長1.7~1.9倍,為眼徑6.9~84倍,為眼間隔7.0~15.8倍。 [3] 
體細長,呈鞭狀,軀幹部七稜形,尾部四稜形,腹部中央稜微突岀。體高寬近相等。尾部後方漸細。頭長而細尖,吻細長,呈管狀,大於頭長的1/2。眼較大而圓,眼眶微突出,眼間隔小於眼徑,微凹。鼻孔每側2個,很小,相距甚近,緊位於眼前緣前方,與眼徑在同一直線上。口小,前位,上下頜短小,微可伸縮,無齒。鰓蓋隆起,於前方基部1/3處,具1直線形隆起嵴,由此嵴向後方有多數放射線紋。鰓孔很小,位近頭側背方。肛門位於體1/2前方腹面。雄性尾部前方腹面有育兒囊。 [3] 
體無,完全包被於骨環中,體上稜嵴突岀,但亦光滑。軀幹部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續,軀幹部下側稜與尾部下側稜相連續,軀幹部中側稜與尾上側稜相接近,腹面中央稜止於肛門的前方。背鰭較長,始於最末體環,止於第九尾環。臀鰭短小,緊位於肛門後方。胸鰭較高,呈扇形,位低。尾鰭長,後緣圓形。 [3] 
體綠黃色,腹側淡黃,體上具多數不規則暗色橫帶。背、臀、胸鰭淡色,尾鰭黑褐色。 [3] 

尖海龍生活習性

尖海龍屬於近海暖温性小型魚類,喜歡生活在沿岸藻類繁茂的海域中,常棲息於海藻叢中,利用尾部纏在海藻枝上。尖海龍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為餌料,也常食小型甲殼動物。尖海龍的“生兒育女”是由雄魚進行的。幼魚孵化後並不是立即離開“父體”,而是一直由“父親”照料。平時,雄海龍將尾部放下,袋口張開,尖海龍從袋中游出覓食;當外界存在危險時,尖海龍便迅速鑽進袋裏,袋口會自動關閉,以確保其生命安全。當尖海龍能在海中自由生活時,尖海龍就離開父體自行覓食。 [4] 

尖海龍分佈範圍

海域:尖海龍分佈於東大西洋沿岸,從挪威法羅羣島附近的波羅的海到西撒哈拉的不列顛羣島,從塞內加爾到岡比亞,從納米比亞到好望角,再向北到西印度洋的祖盧蘭海岸。在整個地中海和黑海也有發現。亞速爾羣島也發現了這個物種。儘管有文獻記載,但在南非海域以外的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發生缺乏確鑿的證據。 [1] 
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丹麥、埃及、法羅羣島、法國、格魯吉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克里提島、東愛琴海羣島)、根西島、愛爾蘭、馬恩島、以色列、意大利(薩爾德納島、西西里島)、澤西島、黎巴嫩、利比亞、馬耳他、摩納哥、黑山、摩洛哥、納米比亞、荷蘭、挪威、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南非(西開普省、北開普省、誇祖魯-納塔爾省、東開普省)、西班牙、瑞典、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突尼斯、土耳其、英國、西撒哈拉。 [1] 

尖海龍繁殖方式

卵生,雄魚尾部腹面有由左、右兩片皮褶形成的育兒囊,交配時雌海龍將卵產在雄海龍的“袋”中,卵在袋裏受精孵化。經2周左右,尖海龍孵化。 [4] 

尖海龍保護現狀

尖海龍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1] 

尖海龍物種現狀

迄今為止(2013年),尚無關於尖海龍的種羣數量統計。 物種數量和變化趨勢未知。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基金(GBIF 2014)上有3400多個記錄,表明該物種相對普遍。 共有211項關於尖海龍的記錄,可能表明某些地區局部豐富(Fishnet2 2014)。 [1] 

尖海龍瀕危因素

通過直接的人為活動(例如沿海發展和捕魚的影響)造成的棲息地退化和干擾可能對尖海龍造成威脅(Vincent等人,2011; Caldwell和Vincent,2012)。由於它是一種淺海沿海物種,因此極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由於氣候變化,棲息地的退化在該物種的地理範圍內仍在繼續,並且與其他小型沿海魚類一樣,也受到岸邊徑流和船舶污染的威脅(Islam and Tanaka 2004)。全球以及歐洲海草棲息地都在減少(Airoldi和Beck,2007; Short等,2011)。截至2020年,尚不清楚海草損失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野生亞種羣的數量,需要對海草棲息地進行更嚴格的監測,以確定較短時間內的區域規模下降。 [1] 

尖海龍主要價值

尖海龍經濟價值

尖海龍在中國黃海、渤海資源豐富,商品名為小海龍,多自產自銷;在大連,尖海龍也作為旅遊紀念品出售,在山東青島產量較高;舟山市的黃龍島、普陀等地尖海龍產量很高,浙江舟山一帶,常將其粉碎成魚粉做飼料出售。 [4] 

尖海龍藥用價值

尖海龍為重要的海洋中藥始載於《本草綱目拾遺》,其性温味甘,有滋陰補腎、消瘀散結的作用,用於治療陽痿遺精、遺尿虛喘、症瘕積聚等症。尖海龍資源豐富,價格便宜,其藥用價值的研究成為研究的熱點。主要有抗癌、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疲勞、延緩衰老、防治骨質疏鬆症、降低膽固醇、延長凝血時間等作用。是重要的海洋中藥,有待於在食品、醫藥、保健品等方面進一步開發。 [4] 
參考資料
  • 1.    Longsnout Pipefish  .IUCN[引用日期2020-04-08]
  • 2.    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1758  .ITIS[引用日期2020-04-11]
  • 3.    趙盛龍,徐漢祥,鍾俊生,陳健主編,浙江海洋魚類志 上,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454頁
  • 4.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3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