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吻鱸

鎖定
尖吻鱸是鱸形目鮨科尖吻鱸屬的大型肉食性魚類。其體延長,稍側扁;背、腹面皆鈍圓,以背面弧狀彎曲較大;吻尖而短;口中等大,微傾斜,下頜突出,稍長於上頜;上頜骨後端擴大達眼框後緣下方;鰓蓋骨有一扁平小棘;體色上側部為茶褐色,下側部為銀白色;尾鰭較圓,呈扇形;體被較大的櫛鱗。 [7] 
尖吻鱸廣泛分佈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區,以及中國華南海區和東南亞的河口水域。尖吻鱸是近岸淺海魚類,生活於海水或河口半鹹水水域,其對鹽度的適應性很強,在與海相通的河流、湖泊中亦有所見 [8]  。尖吻鱸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以魚、蝦、蟹、貝、蠕蟲等為食,缺餌時還能殘食同類。尖吻鱸3-4齡達性成熟,隨着個體的生長,能發生性逆轉現象。尖吻鱸可全年繁殖,4-8月為產卵盛期,在河口鹽度較高的水中產卵,幼魚則游到附近鹽鹼沼澤中索餌。 [9] 
尖吻鱸是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養殖品種 [10] 其肉質鮮美,生長快,適鹽範圍廣,為中國南方重要的網箱養殖對象,也是池塘、魚塭養殖的魚種之一。 [11] 
外文名
Silver sea perch、Asian Seabass
別    名
金目鱸
盲鰽
尼羅河鱸
紅目鱸
中文學名
尖吻鱸
拉丁學名
Lates calcarif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尖吻鱸科
尖吻鱸屬
尖吻鱸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loch,1790
保護級別
(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2] 

尖吻鱸動物學史

  • 養殖史
泰國於1975年獲得尖吻鱸人工繁殖成功,之後推廣養殖,產品在國際市場十分暢銷。中國廣東、海南等省於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尖吻鱸種苗進行海水網箱養殖和半鹹淡水池塘養殖,單養尖吻鱸的產量達到7.23噸/公頃。20世紀80年代初,南海水產研究所、湛江水產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珠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相繼開展尖吻鱸的人工繁育研究並取得成功,90年代種苗繁育達到規模化生產水平。 [3] 

尖吻鱸形態特徵

背鰭Ⅶ,Ⅰ-11;臀鰭Ⅲ-8;胸鰭15;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
[4] 
尖吻鱸
尖吻鱸(9張)
體長為體高2.8~3.4倍,為頭長3~3.3倍。體延長,側扁,背腹緣皆鈍圓。頭大,吻尖,頭長為吻長4.1~5.1倍,為眼徑6.1-7.8倍。 [4] 
體長140~275毫米。體延長,側扁,背腹緣皆鈍圓。頭大,吻尖。眼中等大,靠近吻端,眼間隔平坦約與眼徑等寬。口中等大。稍傾斜,下頜突出稍長於上頜。眶前骨狹窄,邊緣具鋸齒。兩頜齒細呈絨毛帶狀。 犁骨與齶骨亦具絨毛齒。 舌上無牙。前鰓蓋骨後緣具細鋸齒,隅角處有一大棘,下緣有2~3鈍棘。第一鰓弓上鰓耙細長,最長鰓耙約等於眼徑,鰓耙數4~7+8~15。體被薄櫛鱗,櫛狀齒細弱。頰部及鰓蓋部被鱗。背鰭及臀鰭基底具一鱗鞘。側線完全。背鰭2,稍分離。第一背鰭鰭棘強大,最長鰭棘長於最長鰭條。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寬短。腹鰭位於胸鰭基後下方。尾鰭圓形。體背部青灰色,腹部近銀灰色。 [4] 

尖吻鱸棲息環境

尖吻鱸棲息於與海洋相通的河流、湖泊、河口和近海等水域,尤喜棲息於流速緩慢多淤泥、混濁度大的河流中。初孵仔魚(15~20日齡,全長4.0~7.0毫米)分佈於河口沿岸鹹淡水水域中。全長10毫米以上的稚魚則可在淡水中生活長大。 [3] 

尖吻鱸生活習性

在正常自然條件下, 尖吻鱸在淡水中生活,它的生長很快,通常在2~3年的時間內可長到3~5千克,3~4齡的成魚從內陸水域向河口洄游,到鹽度30~32‰的海水中發育性腺,隨後產卵。有一些尖吻鱸終生棲息於淡水中,在那裏可長到體長65釐米,體重19.8千克。但這些魚的性腺通常不發育。有報道在海洋中尖吻魴可長到1.7米。尖吻鱸為暖水性種類,當水温低於15℃時,攝食減少或停止攝食,當水温下降至10~13℃時,便岀現死亡現象。在中國廣東、廣西沿海,冬季常會出現養殖尖吻鱸的凍傷和凍死現象。 [3] 
尖吻鱸是一種肉食性的兇猛魚類,以其他魚類、蝦蟹類、貝類和蠕蟲等為食。但其幼體階段食性雜,攝食浮游生物以及甲殼動物。對野生尖吻鱸的胃含物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體長1~10釐米幼魚的胃含物中20%為浮游生物,主要是硅藻,其餘為小蝦和小魚。在體長大於20釐米的個體中,其胃含物100%為動物性佴料:其中70%為甲殼類(蝦、蟹),30%為小魚,主要是鯿魚科和鯔科魚類。 [3] 
另據Jammes等(1986)報道,在印度,尖吻鱸主要捕食鯔魚、遮目魚、多鱗鰳、印度海鰱、蝦虎魚、印度側帶小公魚、銀帶鯡、鱂等魚類,以及對蝦、蝦蛄、毛蝦、長臂蝦和米蝦等甲殼動物。尖吻鱸也會在岩礁石上啃食,攝食雙殼類如蚶類和貽貝等。 [3] 
Mukhopadhyay等(1981)研究了鹽度對尖吻鱸稚魚攝食量、生長和餌料轉換率的影響,發現在鹽度5~20‰的範圍內,稚魚的攝食量較大,認為低鹽度有利於幼魚的新陳代謝。對攝食強度晝夜變化的研究表明,該魚在黑暗時的攝食量較大,這可能與被其捕食的蝦類和其他甲殼類的夜間活動性有關。 [3] 

尖吻鱸分佈範圍

尖吻鱸分佈於東經50°至西經60°、北緯24°至南緯25°的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區,北至包括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柬埔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越南、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中國等,南至澳大利亞昆士蘭、西至非洲東部。中國華南沿岸海區和東南亞的河口水域經常見到。 [3] 

尖吻鱸繁殖方式

尖吻鱸繁殖習性

  • 性成熟
尖吻鱸一生中會出現性轉換,它是一種雄性先熟的雌雄同體魚類,即雌魚由雄魚變性而來。尖吻鱸從仔魚長至3~4齡(51~70釐米)先發育成雄性,達6齡(85~95釐米)時,出現性轉化,絕大多數變成雌性。但並非所有的雄魚都變成雌魚,實際上也存在一些原始性雎魚。然而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過3~4年的養殖後,在同一年齡組中,均可發現雌、雄兩性種別的魚。在充分發育成熟的雌魚中,卵母細胞的直徑通常為400~500微米。 [3] 
  • 懷卵量
尖吻鱸的懷卵量與魚體大小與體重有關。體長為70~75釐米、體重5.5千克,懷卵量為270~330萬粒;體長為76~80釐米、體重8.1千克,懷卵量為210~380萬粒;體長為81~85釐米、體重9.1千克,懷卵量為580~810萬粒;體長為86~90釐米、體重10.5千克,懷卵量為790~830萬粒;體長為91~95釐米、體重11千克,懷卵量為480~710萬粒。 [3] 
另據Anon(1975)的觀察結果,在澳大利亞,體重12千克的雌魚懷卵量為750萬粒,19千克的雌魚,懷卵量為850萬粒,體重22千克的雌魚,懷卵量達1700萬粒。 [3] 
  • 繁殖季節
據Kungvankij(1984)報道,在泰國,尖吻鱸全年均可產卵,以4~8月為繁殖高峯期,這期間為西南季風,降雨量較小。產卵均在近河口鹽度較低的水域中。成熟的親魚在產卵前離羣並停食一個星期,將近產卵時親魚集羣在水的上層活動,尖吻鱸的產卵時間與月相週期的變化同步,通常發生在新月或滿月,即大潮日子的晚上18~20時,隨着潮汐的到來而產卵,魚卵為浮性卯,這樣卵子和初孵仔魚可藉助潮流而飄流到河口。在5~8月期間,可以在河口近岸採集到大量體長約1釐米的魚苗。幼魚游到附近的鹽鹼沼澤中索餌,6~8月開始溯河,進入河流時,剛滿l齡,第二年則遍佈在河流和河口。在中國海南、湛江、陽江、台山等地,每年5~6月間可見到尖吻鱸魚苗出現,常進入沿海的魚塭中追食小魚蝦。 [3] 

尖吻鱸人工繁殖

  • 親魚選擇
尖吻鱸的親魚來源有兩個,一是在天然產卵場捕撈已性成熟的個體,二是在網箱或池塘中養殖2~6年,體重3~5千克的個體。也可採用野生成魚,利用網箱或池塘馴化至少半年,再作為親本進行人工繁殖。在捕獲野生種羣時,要儘量減少擠壓,以免親本受傷。捕獲的魚應立即投入產卵池或網箱中。入池前要用土黴素之類的抗生素進行處理,濃度為2×10-6,浸浴24小時,並且按每千克體重20毫克的汁量注射魚體。 [3] 
用於人工繁殖的親魚,要求鱗片、鰭條完整無缺,無損傷、無疾病和寄生蟲感染,行動活潑,體重4~5千克,年齡3齡以上。 [3] 
雌、雄要在繁殖季節才能明顯鑑別:雄魚的吻稍彎曲,而雌魚的吻較直;與雌魚相比,雄魚的身體較為細長;在同一體長的情況下,雌魚比雄魚更重;雄魚泄殖腔附近的鱗片比雌魚的要厚一些;雌魚的腹部比雄魚的腹部更為膨大;輕壓雄魚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3] 
  • 親魚培育
親魚培育可用網箱,也可用池塘。網箱一般為正方形或長方形,邊長5~10米,深2~3米,用網眼4~8釐米的聚乙烯網片製成,安裝在近海較平靜的港灣,要求鹽度28~32‰,pH值為7.5~8.5,溶氧量每升水6毫克以上,每立方米放養親魚1尾。在池塘培育親魚,放養密度要適當疏一些,每1/15公頃放養親魚60~100千克。飼料以投餵切碎的下雜魚為主,可混合少量的維生素E投餵。每天下午4時投餵一次,日投餵量為親魚體重的5%。為了防止水質污染,應將殘餌和其他污物及時清理出去。野生的尖吻鱸喜食活魚,要經過幾天的馴養才可轉喂冰鮮魚。 [3] 
每年越冬時,將親魚放養于越冬池內,越冬池水深1.5米以上,水温基本保持在15~20℃,鹽度為8~20‰,投飼量為親魚體重的1~2%。 [3] 
  • 自然產卵
在強化培育期間,每個月檢查親魚一次,雌魚用挖卵器取卵檢查,當卵徑達到400~500微米,大小均勻,卵圓而充滿卵黃時,表明已達到成熟;雄魚採用壓腹法檢查,有白色(或奶黃色)精液擠出,遇水即散,表明雄魚已達到成熟。即可按雌:雄=1:1的比例配對,將腹部已相當飽滿且柔軟,生殖孔突出、微紅的雌魚和可擠出精液的雄魚一起移入產卵池,讓其自然產卵。一般於第二天清晨可見已產出的卵,卵粒清晰透明,油球大都集中成為一個,卵徑800~870微米,有些卵即使不受精,但也可見不規則的細胞分裂。產過卵的親魚應放回親魚塭繼續蓄養。 [3] 
可能影響自然產卵的一些因素:
  1. 餌料:對親魚應投餵優質和適量的餌料,用下雜魚投餵,其投餵量為體重的1%左右即可,投餵過量可能會對親魚的產卵造成影響。
  2. 水質:產卵池的水質應保持新鮮和流動,或經常換水,溶氧量不低於6毫克/升,pH值保持在7.5~8.5之間,鹽度應保持在28~32‰之間。
  3. 驚動:在繁殖季節中對培育親魚的經常下擾會影響親魚的性腺發育和產卵活動。
  4. 親魚年齡和個體:雌、雄親魚的個體差異不要太大,雌性和雄性親魚的年齡也要相配,這樣親魚才能較好地產卵。
  5. 性比:在自然產卵池中,親魚的性比通常為1:1,但由於雄魚的體重通常比雌魚輕很多,故有時候應增加雄魚的數量。 [3] 
  • 人工催產
選取經挖卵和壓腹法檢查已達成熟、無傷和活躍的親魚進行催產,催產藥物可採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地歐酮(OM),腦垂體等。陳奮昌等(1986)催產尖吻鱸時採用LRH-A和DOM配合注射。雌魚第一針LRH-A35~40毫克+DOM2毫克/千克(體重);第二針:LRH-A90~100毫克+DOM2.5毫克/千克(體重);雄魚LRH-A35~40毫克+DOM2毫克/千克(體重)。其他使用過的催產劑組合有:HCG50IU+鯉魚腦垂體3個/千克(體重);HCG300IU+LRH-A20毫克/千克(體重);LRH-A25~140毫克+DOM3~4.5毫克/千克(體重)。 [3] 
採用腹腔注射或背肌注射兩種方法均可。雌魚的注射針距為20~24小時。注射完畢,即放入產卵池或網箱配對,產卵池可用15平方米或32平方米水泥池,也可用3米×3米的網箱。每個池子放3~4對親魚。多采取自然受精方式。 [3] 
  • 孵化
一般控制親魚在大潮期的夜間產卵。次日早上,用160目篩絹網收集受精卵移入孵化池或搬走親魚讓受精卵留在原池中孵化。用氣石充氣,每立方米水體放受精卵10~5萬粒不等。尖吻鱸的受精卵呈圓形,分離、無黏性,集中成團呈淡黃色,散開水中時幾乎透明,卵徑較小,680-770微米,平均710微米,油球1個,直徑240~260微米,平均250微米,間或有數個小油球。受精卵膜吸水膨脹不明顯。膜上有不規則皺紋,到胚盤隆起時逐漸消失。受精卵在鹽度27以上時呈浮性。在水温28-29℃的條件下,受精後15小時10分鐘開始孵化出膜。剛孵化出來的仔魚全長1.58~1.72毫米,平均1.72毫米;卵黃囊較大,長軸770~920微米,平均870微米;短軸420~580微米,平均510微米;油球直徑約250微米,位於卵黃囊前端,仔魚多是頭部向上,呈斜吊狀在水面或水中。 [3] 
受精卵的孵化時間長短受到水温的影響,在28~29℃的條件下,尖吻鱸卵的孵化時間需歷時15小時20分鐘。另據報道,在27℃下,孵化需歷時17小時,而在30~32℃條件下,受精卵經12~14小時即可孵出。 [3] 
另一方面,鹽度對尖吻鱸受精卵的孵化率也有影響,尖吻鱸受精卵對孵化用水的鹽度適應範圍甚廣,在鹽度5~35的範圍內均可孵化,以鹽度15~30較為適合,鹽度在5以下則受精卵不能正常孵化。 [3] 

尖吻鱸養殖技術

尖吻鱸種苗培育

  • 室內水泥池培育
將孵化出來的仔魚(或即將孵化的胚胎)移到育苗池中,育苗池多為水泥池,面積為12~84平方米不等,水深1米左右,放養密度10000~15000尾/平方米,所用鹽度為15~17,微充氣,魚苗進池前先投放小球藻,使水呈淡綠色,同時接種輪蟲,使池中輪蟲密度4個/毫升,以後,每天視仔魚吃食和水色情況補充輪蟲和藻類,頭幾天每天加水20釐米,5天后適當換水以調節水質。入池的海水用150目篩絹網過濾,隔天虹吸底層污物。10日齡以後逐漸轉以投餵滷蟲無節幼體,兼投魚肉糜。到第17天,用2毫米的網目過篩分級。仔魚飼育階段結束,其存活率在30~80%之間,此後進入中間培育階段,以浮游生物、小魚碎肉、孑孓等飼養,成長迅速但逐漸參差,有自相殘食現象,10毫米以上者可吞食體形較小的苗,故應每4~5天依級用篩網分選,分開飼養以提高存活率。 [3] 
  • 室外土池培育
尖吻鱸經15~20天專池培育及逐級梯度淡化後,體長約1釐米的伃魚可轉入池塘培育,一般專池培育至體長5釐米或10釐米再轉入成魚塭養殖。 [3] 
  1. 清塘消毒:魚苗下塘前,將塘水排幹,除淨野魚、雜草,堵塞漏洞,讓其暴曬至底泥乾裂。若塘泥底淤積過多,須清除後冉曬塘。進苗前10天,按每1/15公頃100千克石灰或生石灰50千克加漂白粉化漿全塘潑灑消毒,毒塘後2天放入水,水經80日網過濾,710天后,藥性消失,可準備投苗。 [3] 
  2. 池水預肥:15~20日齡的尖吻鱸魚苗較耐肥水,主要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魚苗下塘前5~7天,每1/15公頃投經發酵糞肥150~200千克,青綠肥200~300千克,培育浮游生物,池水以育成茶褐色或油綠色為佳。 [3] 
  3. 魚苗下塘:水温在20℃以上,pH值穩定在7~8.5之間,大量浮游生物產生後,可放體長約1釐米的魚苗下塘,魚苗下塘前用高鍤酸鉀進行魚體消毒,注意池塘育苗水與孵化場育苗水的鹽度相差不超過5,放養密度控制在每1/15公頃30000尾以下。 [3] 
  4. 活餌培育與投佴:尖吻鱸在0.5~1.5釐米階段主要攝食小型浮游動物;體長1.02.5釐米階段以大型浮游動物為主;體長2.5~3.0釐米及以上可攝食家魚小魚苗。因此,除池水育肥的措施外,還應配置相應的活餌培育池,為各個階段尖吻鱸魚苗同步培育適的浮游動物及餌料魚。體長約1釐米的魚苗自下塘之日起,每天每1/15公頃投餵經煮熟的魚漿3千克作追肥及補充餌料,並根據魚苗攝食及生長情況逐漸增加投放量,經常檢査池塘浮游動物現存量如發現不足(魚苗在池邊急遊覓食),應及時從餌料培育池撈取補充。當魚苗體長普遍為2.0~2.5釐米時,開始投入適口家魚小魚苗;魚苗體長普遍為4.0~5.0釐米時,減少餌料魚並增加魚漿用量;體長普遍為6~8釐米時,魚苗能很好地聚羣攝食魚漿,可在魚漿中混入人工配合飼料,並逐漸增加飼料含量。在餌料魚缺乏的情況下,要使尖吻鱸魚苗從攝食浮游動物直接過渡到魚漿,就必須保證魚漿充足,每天投餵4~5次,做到少量多餐,均勻潑灑全池,投餵量以魚苗停止追食為度,並在每次投餵魚漿前用物體擊水,使魚苗逐漸形成定位攝食習慣。 [3] 
  5. 水質管理:隨着魚體長大,尖吻鱸苗對肥水耐受力下降,培育水體的理化因子也在不斷變化。培育過程中,要經常觀察魚苗活動,檢測池水的温度、溶解氧、pH值及有毒物質指標,應採用添換水、合理使用增氧機或微生物製劑等手段進行水質調控。 [3] 
  6. 分級分疏:尖吻鱸為肉食性魚類,自小有相互殘食的天性,殘食現象直至體長10釐米以上經馴餌後才減少,因此,在培育過程中應儘量保持大小規格一致,如發現規格不整齊,應及時進行分級調整,並貫穿整個培育過程。分級過篩時操作要小心,最好能利用充氣形成水流讓魚苗自動出篩,每次過篩後進行魚體消毒。分篩工作最好與投佴及密度調整結合進行。當魚苗體長普遍為2.5~3.0釐米時分級分疏一次,投餵餌料魚為主,密度控制在每1/15公頃10000尾以下;體長普遍為4.0~5.0釐米時再分級分疏一次,投餵魚漿為主,密度控制在每1/15公頃5000尾以下,體長為6.0~8.0釐米時再分級分篩一次,逐漸轉為混合飼料,密度控制在每1/15公頃3000尾以下。 [3] 

尖吻鱸池塘養殖

  • 池塘要求
池塘面積5~10畝,水深1.5-2米,要求水源豐富,水質無污染,塘底平整,淤泥較少,進排水方便,pH值7~8.5,透明度高的鹹、淡水魚塘都可養殖尖吻鱸。 [5] 
精養塘應備有增氧機。魚種放養前半個月必須對池塘進行清整消毒(清塘方法同常規魚養殖),藥物清塘後放苗種前10天,進水至70~100釐米,進水時用40目網布過濾,以防大型敵害進入。並每畝施粗鹽150千克,使池塘帶有一定的“鹹底”,這是純淡水養殖尖吻鱸成功的關鍵。 [5] 
  • 魚種放養
單養每畝放養量800~1200尾,混養每畝放養300~500尾。放養時要進行魚體消毒,消毒方法同常規魚種的消毒。為了改善水質,充分利用殘餌,可以每畝套養規格250克的鱅魚40尾、50克的鯽魚100尾,魚苗下塘前,最好在原塘圍200~300平方米圍網養7~10天才去圍網轉入池塘養殖。 [5] 
  • 飼料投餵
放魚種後應及時馴食。投飼要做到“五定”、“三看”。馴食時先擊水後投料,投餵時先慢後快,量少勤投,均勻地在一定的水面範圍內輪換投擲飼料,以求飼料入水面漂浮時即為魚所吞食。 [5] 
剛下塘的魚種飼料要選擇肉多、骨少的野雜魚,用絞肉機絞成肉漿去骨後加少量鰻魚飼料配成混合飼料,對於在魚種階段已馴化的可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日投餵量為魚種體重的50%,以後逐漸下降到20%。剛下塘的前3天,最好每50千克飼料加土黴素4克便於防病。 [5] 
當魚苗長到15釐米左右即可投餵適口魚塊。如果投餵冰鮮魚,一般佔魚體重的12%,以後逐漸降至8~10%;生產上一般投餵高能膨化飼料,投餵量控制在魚體重的8~10%。在飼養期間每隔5~8天應調節一次投餵量。 [5] 
在成魚養殖的初中期日投飼3次,即早上7時30分、上午12時、下午4時30分,投餵量分別佔全天總量的30%、30%、40%;後期投飼率為8~10%,日投飼2次,即上午8時、下午4時,分別投餵全天總量的40%和60%。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採取分級飼養方式,以避免同類相殘現象的發生。 [5] 
  • 日常管理
在飼養管理過程中,應注意池塘水位、水色和透明度變化,及時添換新水,調控水質。具體管理措施與花鱸養殖類似。經過4~6個月的養殖,尖吻鱸的個體規格達500~1000克。各地可根據當地市場需求的規格大小、季節氣温條件等,及時起捕出售或進行越冬。 [5] 

尖吻鱸網箱養殖

網箱設置在水庫及江河水深3米以上,透明度在35釐米以上,溶氧6毫桫升以上,pH值中性或略偏鹼性,有微流水的地方,最好網箱面積24平方汾只,固定式網目在11釐米以上。網箱養殖放養密度為25尾/平方米,有微流水的地方網箱,每平方米可放30~40尾。飼養措施參照尖吻鱸池塘養殖和加州鱸魚網箱養殖,管理措施與其餘鱸魚相似。 [5] 

尖吻鱸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2] 

尖吻鱸主要價值

尖吻鱸個體大、生長快、肉味美,屬高檔海鮮魚類之一。該魚養殖週期短,適鹽範圍廣,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重要的養殖魚類之一。 [3]  可清蒸、紅燒或煮湯食用。 [6] 
參考資料
  • 1.    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biolib[引用日期2020-04-06]
  • 2.    Lates calcarifer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4-06]
  • 3.    麥賢傑等編著,海水魚類繁殖生物學和人工繁育,海洋出版社,2005.03,第140-150頁
  • 4.    尖吻鱸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4-06]
  • 5.    黃志秋編著,鮭鱒魚·鱸魚養殖關鍵技術,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6,第151-153頁
  • 6.    Lates calcarifer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4-06]
  • 7.    閻斌倫等編著,海水魚蝦蟹貝健康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2006.02,第15頁
  • 8.    閻斌倫等編著,海水魚蝦蟹貝健康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2006.02,第15頁
  • 9.    閻斌倫等編著,海水魚蝦蟹貝健康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2006.02,第16頁
  • 10.    許兆濱編著,世界海洋生物郵票大全,魚類篇,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1.05,第172頁
  • 11.    閻斌倫等編著,海水魚蝦蟹貝健康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2006.02,第1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