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吻土魟

鎖定
尖吻土魟又稱尖吻魟(學名:Dasyatis acutirostra),俗名魴仔,魟科魟屬的一種魚類。為土魟科魟屬其中的一種。主要棲息於近海的沙泥海域中,棲息深度約在50-150公尺間。以底棲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屬於卵胎生魚類,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海域至東海等地。在中國台灣見於西部海域。為暖温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
中文名
尖吻土魟
拉丁學名
Dasyatis acutirostra
別    名
魴仔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鱝形目
亞    目
魟亞目
魟科Dasyatidae
魟屬
尖吻土魟
外文名
sharpnosestingray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53 - 142米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模式種產地
E. China Sea, 30°09'-31°30'N, 124°13'-127°53'E, 53-142 m
最大體長
72 cm DW
有毒魚類
經濟性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尖吻土魟形態特徵

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2倍。吻端較短而呈圓錐狀突出,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4,約比眼間隔大1.8-2倍。眼頗小,稍突起;眼徑幾與噴水孔等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3-2.5倍。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兩側各另具細小乳突1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2.7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具一低的皮褶,約與吻長相等,而腹側面則有比較明顯延長的皮褶,比背面皮褶長有1倍餘。幼體完全光滑,或頭後正中肩帶上具一平扁棘。成體頭後至尾刺前具一列小棘疏散排列,尾上幾個棘較大,平扁延長而尖利,尾刺之後沒有細小棘,若有也很稀疏;肩區內外具棘2短行,眼後具小刺1小羣。體赤褐色,大者較深,體盤邊緣淺淡;眼前和眼下、噴水孔上側和後部及尾的兩側則為赤黃色。腹面近邊緣區橙黃色,中央區淡黃色。

尖吻土魟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近海的沙泥海域中,棲息深度約在50-150公尺間。以底棲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屬於卵胎生魚類,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尖吻土魟世界分佈

西北太平洋。

尖吻土魟地理分佈

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海域至東海等地。在中國台灣見於西部海域。

尖吻土魟漁業利用

為暖温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