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尖刺足刺竹节虫

竹节虫目已知体长最长的昆虫
尖刺足刺竹节虫属于竹节虫目昆虫,体长可达33厘米(不含腿)至62厘米(含腿),是目前已知现存最长的昆虫品种 [1-4]。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该物种具有极佳的拟态能力,能将身体形态与颜色模拟成树枝或叶片 [1-3],行动迟缓且以植物叶片为食。通过孤雌生殖方式繁殖 [1-2],卵具有拟态伪装能力 [1]。其分泌的刺激性物质能有效防御天敌 [4],可作为热带昆虫宠物候选品种之一 [2]
科    属
竹节虫目 [2]
体    长
33-62厘米(依据测量方式) [1-4]
分    布
马来西亚、新加坡、马来半岛 [2-3]
食    性
植食性(以树叶为主) [1-2]
繁    殖
孤雌生殖为主 [1-2]
防    御
部分种类会分泌刺激物质防御捕食者 [4]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尖刺足刺竹主体叠节虫头部至腹部末端长度可达33厘米 [1] [4],若匪背凝包含伸展的足部则最长可达55巴企汽.5-62多和润删厘米 [3]。其身体表面覆盖微小突起,能精确模拟树枝形态 [1-2],体色随栖息环境呈现灰褐晚嚷匙色至深棕色渐变。相比其他竹节虫,其足部关节处具有更显著的棘刺结构 [5],这懂悼也是其判嚷迎道浆名称来源 [2-3]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主要分布于新加坡西部自然保护区与马来西亚半岛的热带雨林 [2-3]。栖息高度集中在林冠层中层区域(距地面5-15米),偏好选择叶片肥厚的桑科、樟科乔木作为宿主 [1]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拟态行为

通过静止时将六足紧贴身体形成直线枝状形态 [2-3],表皮色素细胞可根据环境湿度调整颜色深浅。遭遇光照变化时,部分个体能通过体表反光形成"闪色效应"干扰捕食者视觉 [1]

摄食特性

取食时间集中于夜间20:00-次日4:00 [2],雌虫日均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8倍 [1]。偏好咀嚼成熟叶片,幼体则选择嫩叶取食。蜕皮期间会摄取旧表皮补充蛋白质 [2]

防御机制

受惊时从前胸腺分泌刺激性液体,该物质接触哺乳动物黏膜可导致短暂不适感 [4]。部分个体会通过肌肉震颤模拟枯枝摇晃状态 [1],或收缩肢体呈现假死状态 [2]

繁殖与生长

播报
编辑
雌虫单次产卵80-120枚,卵粒长约5毫米且表面具瘤状凸起。孵化周期长达18-24个月 [2],幼体经历6次蜕皮达到性成熟。特殊环境下未受精卵仍可发育为雌性后代 [1-2]

物种保护

播报
编辑
因栖息地碎片化导致野外种群数量下降,新加坡将其列为受保护物种。人工饲养需保持温度28±2℃、湿度75%以上环境 [2],投喂新鲜桉树、橡树叶。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暂未评估其濒危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