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少陰經

鎖定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經脈名稱之一。包括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與太陽經互為表裏。《素問·陰陽離合論》:“太陰之後,名曰少陰”。本經多氣少血。因位於太陰與厥陰之間,起着轉輸內外的樞紐作用,故有“少陰為樞”之説。
中文名
少陰經
出    處
《素問·陰陽離合論》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少陰經概念

中醫經脈經脈名稱之一,包括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與太陽經互為表裏。

少陰經解讀

少陰經包括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兩條經脈。
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和臟腑三部分組成。手足,表示經脈在上、下肢分佈的不同,手經表示其外行路線分佈於上肢,足經表示其外行路線分佈於下肢。臟腑,表示經脈的臟腑屬性,三焦經表示該經脈屬三焦腑,膽經表示該經脈屬膽腑。陰陽表示經脈的陰陽屬性及陰陽氣的多寡。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以區分陰陽氣的盛衰(多少):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根據陰陽氣的多少,三陰三陽之間組成對應的表裏相合關係。
少陰與太陽相表裏,其中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裏。

少陰經中醫應用

少陰經(一)少陰經的生理功能

1.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在手小指末端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接,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於心中。本經一側有9個腧穴,1個腧穴分佈在腋窩中央,6個腧穴分佈在上肢掌面尺側,2個腧穴分佈在小指部;起穴為極泉,止穴為少衝。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與足太陽脾經的支脈銜接,從胸走手,其外循線從胸走手,循行於上肢內側後緣,止於小指橈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聯繫的主要臟腑、器官有心繫、食管、目系,屬心,絡小腸。本經少血多氣,午時氣血注此。
2.足少陰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在足小趾末端與足少陰腎經相交接,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於胸中。本經一側27個腧穴,6個腧穴分佈在足踝部。4個腧穴分佈在小腿部,17個腧穴分佈在腹部和胸部;起於湧泉穴,止於俞府穴。
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腹胸,起於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內踝後,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經腹胸第1側線,止於鎖骨下。聯繫的臟腑器官有喉嚨、舌,屬腎,絡膀胱,貫肝,入肺,絡心,在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本經少血多氣,酉時氣血注此。
十二經脈的循環傳注從而構成了週而復始、如環無端則循環傳體系統,將氣血周流全身,使人體不斷地得到營養物質而維持各臟腑糾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少陰經作為十二經脈的部分在這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陰經(二)少陰經的病理意義

1.手少陰心經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心、胸、神志病,血證,肢痛癢瘡以及外經病變。
2.足少陰腎經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熱而痛。”
本經穴主治“腎”方面所發生的病證:口熱,舌乾燥,咽部發腫,氣上逆,咽喉發乾而病,心內煩擾且痛,黃疸,腹瀉,脊柱和大腿內側後邊痛、萎軟、厥冷,喜歡躺着,腳心發熱而痛。
[1-2] 
參考資料
  • 1.    袁鍾等主編.《中醫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1995年
  • 2.    胡玲主編.《經絡腧穴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