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鼷鹿

鎖定
小鼷鹿(學名:Tragulus kanchil):是鼷鹿科、鼷鹿屬的動物。體形略比野兔大,頭身長37-56釐米,肩高25-30釐米,尾長6-9釐米,成體重1.3-2.4千克。是僅次於蹄兔目成員最小的有蹄類動物,也是鼷鹿科種體型最小的一種。面部尖長,無角,雄性有發達的獠牙,四肢細長,前肢較短。
原產於整個東南亞的森林,包括蘇門答臘、婆羅洲和許多較小的印度尼西亞島嶼。該物種的首選棲息地似乎是具有邊緣環境、空地和林冠間隙的未成熟森林,通常在海平面至海拔至少600米之間發現。小鼷鹿的行動十分靈敏,也善於隱蔽。為夜行性,性格謹慎膽小,除繁殖期外,多單獨活動。白天隱藏於草叢中,動作敏捷機警,奔跑時似兔般跳躍。涉水之後會暫時喪失行走能力。主要生活於熱帶山地丘陵茂密的森林灌叢和草叢。有時也進入農田地帶。主食為掉落在地上的野果和野花,但也吃葉子,幼苗和青草。分佈於文萊、柬埔寨、印尼、老撾國、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小鼷鹿
拉丁學名
Tragulus kanchil
外文名
英文 Lesser Oriental Chevrotain, Lesser Indo-Malayan Chevrotain, Lesser Malay Chevrotain, Lesser Mousedeer, Mouse Deer
法文 Chevrotain kanchil, Petit tragul malais
印尼文 Kanchi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鼷鹿科
鼷鹿屬
小鼷鹿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30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Raffles, 182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Moschus kanchil Raffles, 1821
同義學名2
Tragulus kanchil ssp. ravus Miller, 1902
同義學名3
Tragulus natunae Miller, 1903
同義學名4
Tragulus pallidus Miller, 1901

小鼷鹿物種學史

爪哇島與中國雲南南部的鼷鹿曾經被認為是鼷鹿的亞種,學名同為“Tragulus javanicus”,但自2004年起,爪哇鼷鹿Tragulus javanicus)與威氏鼷鹿Tragulus williamsoni)被歸類為不同的獨立物種,小鼷鹿也改用學名(Tragulus kanchil)。 [1] 

小鼷鹿形態特徵

小鼷鹿
小鼷鹿(10張)
小鼷鹿頭身長37-56釐米,肩高25-30釐米,尾長6-9釐米,成體重1.3-2.4千克。是最小的有蹄類動物,面部尖削而長。額頂無角。身材和四肢修長,背部呈拱形,腿像鉛筆一樣細。雌性往往比雄性略大。皮毛一般顏色為紅褐色;該物種在其分佈範圍內的不同種羣和亞種在紅色程度和相對亮度方面有所不同。在幾個較小的島嶼上,有黑色素(黑色)的趨勢,特別是在頭部、頸部和背部。然而,這些顏色變化不如大鼷鹿那麼引人注目。下體白色。頸背上有一條深色條紋,但在該物種分佈的北部地區不太明顯。頸下側有顯著白色條紋,這個區域直接與喉嚨上的三道白色條紋相連,這樣從下頦到橫向條紋有一個連續的平滑邊緣。通常缺乏面部標記。尾短,5-8釐米,尾背淺棕色,尾下白色。沒有鹿角,雄性上犬齒髮達,露出唇外呈獠牙狀。 [1] 

小鼷鹿近種區別

  • 小鼷鹿與爪哇鼷鹿 (Tragulus javanicus) 的大小、顏色和斑紋非常相似。體型是最明確的標識符; 一些爪哇鼷鹿種羣也有獨特的灰色脖子。
  • 小鼷鹿和威氏鼷鹿(Tragulus williamsoni)之間的區別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威氏鼷鹿的體型要大得多,而且它們的分佈範圍似乎沒有重疊。
  • 同域的大鼷鹿Tragulus napu)在該分佈區域進行區分可能具有挑戰性。大小通常不可靠(特別是在處理未成熟的動物時)。大鼷鹿有更獨特的面部標記,白色喉嚨下長長的條紋斷續的分佈到下頦和白色下體側。 [1] 

小鼷鹿棲息環境

該物種發現於低地或山麓的原始和次生林以及海拔高達600米的耕地。棲息地是河流、季節性沼澤和乾燥起伏的丘陵地帶,主要由豆類和龍腦香科植物植被。在沙巴,它們也棲息在紅樹林中。白天,它們可能更喜歡匍匐在茂密灌木叢的冠隙地區,並在夜間移動到更高和更乾燥的山脊地區。所有的鼷鹿物種都與森林有關,但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小鼷鹿不需要原始的森林,甚至不需要特別成熟的次生林。 Matsubayashi等人證實了它大量生活在受干擾的棲息地。他發現在Kabali-Sepilok(沙巴),小鼷鹿主要在以竹林為主的樹冠間隙區域覓食,這可能是因為它更喜歡次生代謝物濃度較低的先鋒植物的果實和柔軟的葉子。後來,在沙巴的另一個地點,Matsubayashi和Sukor (2005) 再次發現小鼷鹿與未成熟的森林有很強的關聯。Johns (1997)發現小鼷鹿在馬來西亞半島的採伐森林中比在成熟森林中更常見,並且隨着採伐森林的成熟,密度趨於再次下降。小鼷鹿的豐富性在蘇門答臘南巴里桑山國家公園(Bukit Barisan Selatan)邊界內1公里範圍內的區域中較高(在統計上非常顯着),與公園內部相比,這表明在某種程度上被侵佔的棲息地數量更多(O'Brien等人,2003 年)。 [2] 

小鼷鹿生活習性

小鼷鹿雄性和雌性都居住在大約5公頃的家庭範圍內,每個家庭都有大量使用的核心區域。雌性通常與鄰近的雌性有不同的核心範圍,而雄性的核心範圍與其他雄性的核心範圍不重疊;有一些證據表明雄性有領地行為。兩性的家庭範圍之間存在很大的重疊。 [1] 
小鼷鹿一般獨居。在野外觀測中,成對觀測只佔不到5%。該物種的隱退性和較小的體型使其成為野外研究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物種。在應對危險時,第一反應是“凍結”到位;與大鼷鹿一樣,小鼷鹿在受到驚嚇時也會反覆快速地跺腳。來自無線電項圈個體和相機捕捉圖像的數據表明,該物種在上午(05:00-07:00,至10:00)和下午晚些時候(15:00-18:00)最為活躍。每天平均走動的距離為550米;白天的活動一般在有遮蔽的地方,在倒下的樹幹和灌木叢中作短暫的休息。相比之下,夜間長時間的休息(長達8小時)通常發生在有少量灌木叢的開闊森林中。 [1] 
食物是落果(1-5克大小)、樹葉和真菌。 [1] 

小鼷鹿分佈範圍

分佈於文萊、柬埔寨、印尼、老撾國、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存在不確定性:中國。 [2] 

小鼷鹿繁殖方式

小鼷鹿全年可繁殖,是繁殖最快的有蹄類動物之一,妊娠期較短132-145天(4.5個月),每窩產1仔。雌性能夠在分娩後兩小時內再次懷孕。發情週期長約14天。幼仔出生時體重為120-190克,出生後30分鐘內即可站立。然而,它們通常“躺在”茂密的灌木叢中,並由它們的母親來看望進行護理,通常每天兩次。小鼷鹿的母奶的脂肪含量非常高(26.8%),幼仔長得很快; 5個月大時達到成體的大小。21天大的哺乳期小鹿仔在其母親偶然去世後很容易過渡到固體食物。性成熟時間很早,雌性125天,雄性166天。 [1] 

小鼷鹿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小鼷鹿蘇比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abruptus
Chasen, 1935
2
小鼷鹿印支亞種
Tragulus kanchil affinis
Gray, 1861
3
小鼷鹿馬塔克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anambensis
Chasen and Kloss, 1928
4
小鼷鹿緬甸亞種
Tragulus kanchil angustiae
Kloss, 1918
5
小鼷鹿班加魯亞種
Tragulus kanchil brevipes
Miller, 1903
6
小鼷鹿卡里馬塔亞種
Tragulus kanchil carimatae
Miller, 1906
7
小鼷鹿納土納羣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everetti
Bonhote, 1903
8
小鼷鹿孟加拉亞種
Tragulus kanchil fulvicollis
Lyon, 1908
9
小鼷鹿南馬來半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fulviventer
Gray, 1836
10
小鼷鹿婆羅洲亞種
Tragulus kanchil hosei
Bonhote, 1903
11
小鼷鹿薩朗亞種
Tragulus kanchil insularis
Chasen, 1940
12
小鼷鹿指名亞種
Tragulus kanchil kanchil
(Raffles, 1821)
13
小鼷鹿北婆羅洲亞種
Tragulus kanchil klossi
Chasen, 1935
14
小鼷鹿拉姆波亞種
Tragulus kanchil lampensis
Miller, 1903
15
小鼷鹿蘭卡威亞種
Tragulus kanchil lancavensis
Miller, 1903
16
小鼷鹿浪琴亞種
Tragulus kanchil longipes
Lyon, 1908
17
小鼷鹿邦加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luteicollis
Lyon, 1906
18
小鼷鹿塔納馬薩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masae
Lyon, 1916
19
小鼷鹿墨吉亞種
Tragulus kanchil mergatus
Thomas, 1923
20
小鼷鹿勞託卡亞種
Tragulus kanchil pallidus
Miller, 1901
21
小鼷鹿檳城亞種
Tragulus kanchil penangensis
Kloss, 1918
22
小鼷鹿皮皮頓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pidonis
Chasen, 1940
23
小鼷鹿皮尼埃亞種
Tragulus kanchil pinius
Lyon, 1916
24
小鼷鹿拉維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ravulus
Miller, 1903
25
小鼷鹿北馬來半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ravus
Miller, 1902
26
小鼷鹿民丹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rubeus
Miller, 1903
27
小鼷鹿圖安古亞種
Tragulus kanchil russeus
Miller, 1903
28
小鼷鹿侏儒亞種
Tragulus kanchil russulus
Miller, 1903
29
小鼷鹿仙坦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siantanicus
Chasen and Kloss, 1928
30
小鼷鹿林加羣島亞種
Tragulus kanchil subrufus
Miller, 1903
[3] 

小鼷鹿保護現狀

小鼷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3.1——無危(LC)。 [2] 

小鼷鹿種羣現狀

小鼷鹿在歷史上被證明是很普遍的,並且小鼷鹿在其標本驗證範圍內仍然大量存在,至少在非聖代地區,森林退化和破碎化的環境非常嚴重和狩獵。該物種的假定短代長度,被認為可能在五年內,也影響評估,因為要在紅色名錄中調用下降標準,必須假設大部分物種的下降率相對較高在相對較短的時間範圍內(10-15年)。因此,儘管可能/已經出現了大幅(局部)減少,但這些可能在足夠大的區域內沒有同步。 [2] 
狩獵和棲息地喪失幾乎在該物種的整個範圍內發生,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它們正在抑制種羣數量,除非以前合適的棲息地轉變為非森林用途。大多數或所有分佈州都有足夠的法律依據來控制這兩種潛在威脅(通過保護區和管理野生動物貿易和狩獵的法規)。主要需要大概是將這些法律有效地轉化為行動。如果沒有關於該物種在其整個分佈範圍內的當前狀況的更詳細信息,以及對高水平狩獵和棲息地改變對其影響的調查,則無法確定更具體的需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