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黃鸝鳥

(古箏曲)

鎖定
《小黃鸝鳥》是一首家喻户曉的內蒙民歌,曲調優美抒情,略帶感傷,表達了漂泊的旅人如同孤苦無依的小黃鸝一樣,帶有淡淡的思念家園的酸楚心態。這首樂曲在聲音的要求上,不宜太過明亮,這就要求我們能觸弦時稍深一些,運力含蓄一點,撥彈片儘可能以正面觸弦,力量也要適中,這樣才能保證聲音的質量,以達到《小黃鸝鳥》所要求的抒情、感傷的藝術效果。
中文名
《小黃鸝鳥》
外文名
SmallYellow Bird
音樂風格
兒歌
歌曲語言
蒙語

目錄

小黃鸝鳥歌曲解析

這個小曲還要注意的一點是對氣息的控制。氣息通常指的是氣口、呼吸、韻律等,其實也就是對樂節、樂句、樂段等的劃分。生命是靠呼吸維持的,沒有了呼吸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同樣,音樂氣息的調整,對音樂的完整表達也至關重要,自然貼切的藝術處理,離不開對句法的準確把握以及在宏觀和微觀上對段落和章節上的劃分。唯其如此,音樂才有生命,才能以合理而又自然的方式綿延向前。
就這個作品來講,它只有四個樂句:1~4、5~8、9~10,前三句全部是四小節為一句,只有第四句是六小節,帶有總結和感嘆的意味。明白了這個句法的劃分,將會對理解和掌握這首古箏小品帶來很大的幫助。
這是一首具有濃郁南國音調的潮州“輕六調”箏曲,有關“輕六調”的具體概念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中講到。我只要知道“輕六調”的音階特點主要是由完整的傳統五聲音階構成的就可以了。“輕六調”的箏樂作品有時也會有其他偏音以輔助音的形式出現,並不影響傳統五聲音階的基本結構特點。
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因受到當地地域、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影響,每個地方的民間音樂都有着自己獨特的音律特點,這就如同各地的方言,聲、韻母都有自己的規律,如果不講平仄,不論聲調,勢必會造成“南腔北調”的亂局,讓人莫衷一是。比如《十杯酒》這首樂曲就要慎對4和7這兩個左手求得的所謂“二變”之音,如果以十二平均律做參照,這裏的“4”就要略高,而“7”則要略低,這樣才能符合當地人的“耳朵”,才能符合潮州音樂的音律特點,雖然這兩個在此作品中是以偏音出現,但要認真對待,因為從某種角度講,格和韻味。
此曲在“按滑技巧”處理上也頗具特點,主要體點音的運用上。潮州古箏的點音其實就是快速的上回滑音.它和河南箏的點音有很大的不同。河南箏的點音是雙手同時出擊,有快速下滑的意味,而潮洲箏的點音卻是右手彈弦得音後左手隨之點按,使箏弦發生向上波動而又回落的變化軌跡,第五小節切分音之後的箭頭向下的符號就是要的這個效果。另外,潮州箏與北派箏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甚少使用小三度上滑音,即使偶爾使用,也不像其他流派那樣滑音空間如此之大,它只是一帶而過,並不刻意停留。這一特點,在我們以後學習北派箏曲時請大家注意對比參照。
這首樂曲在句尾多次出現同音重複,比如第二行的第l、2小節,第三行的第1、2小節等等,都是在大指、中指“大撮”之後緊接大指“託”的同音重複彈奏,民間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墊字”。潮州藝人在處理這一手法時,有三點值得我們關注。第一,從彈弦位置來説它有裏外之分,大撮靠近嶽山,在外,單託靠近琴碼,在內,彈奏時先“撮”後“託”,潮州民間箏家形象地稱之為“登堂入室”;第二,彈弦位置上的變化帶來音色上的對比,從音色來説,一明一暗、一剛一柔,使音樂富於韻致,別有情趣;第三,從力度上來説,撮較強,託則弱,使音樂跌宕起伏,富有變化。注意到這些細節上的細微差別,將會對我們下面進一步瞭解全國各地不同流派的古箏音樂大有裨益。 [1] 

小黃鸝鳥歌詞

小黃鸝鳥兒呀! 你可曾知道嗎?
馬靴上繡着, 龍頭鳳尾花。
兩朵兒花呀, 繡一隻靴呀。
只有四朵花,我和你,
兩個四朵,湊成八朵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