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瓜是小黄鱼的别称,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是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的主要经济鱼类 [1-3]。其体长侧扁,鳞片较大且稀疏,背部灰褐色与腹部金黄色形成鲜明对比,尾部短而宽,具有蒜瓣状肉质结构 [2-3]。该鱼具有集群洄游习性,产卵期集中于春秋两季,幼体以浮游动物为食,成体转为捕食鱼虾 [1]。作为传统海鲜食材,小黄鱼肉质鲜嫩且富含蛋白质、硒元素,具有食用与药用价值 [4-5]。
- 别 称
- 黄花鱼、小鲜、梅子鱼 [1] [4]
- 分 布
- 渤海、黄海、东海海域 [1]
- 体 长
- 16-40厘米(因种群差异) [2-3]
- 食 性
- 浮游动物→鱼虾(随生长变化) [1]
- 产卵期
- 3-5月及9-12月 [1]
- 经济价值
- 食用与药用价值 [3-4]
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小黄鱼体呈柳叶形,最大个体体长轿乐乐可达40厘米 [2],踏探欠常见体长范围为16-25厘米 [3]。头部比例较大且眼和体谅睛较小,尾寒组骗祝部长度约为高度的2倍。鳞片较大而稀疏,背鳍至侧阀戒誉线间鳞片约5-6行,耳石呈盾形且椎骨数量为26-30枚。体背呈灰褐色,腹部及下侧鳞片为金黄色,鳃耙细长且鳔具有发声功能 [1] [3]翻嫌恋臭促阀棵。
生活习性
播报编辑
该鱼为近海底层洄游性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海域,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黄昏上浮、黎明下沉至深水区。幼鱼阶段以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食,成体转为捕食糠虾、小型鱼类 [1]。每年春秋季进行大规模产卵洄游,产卵场水深10-25米,适温范围为10-18℃,盐度阈值为28-32‰。
种群分布
播报编辑
我国海域存在三大种群:
- 黄渤海群:主产于莱州湾、渤海湾,产卵期3-5月
- 黄海中南部群:越冬场位于济州岛附近,产卵期4-6月 [1]
- 东海群:分布于浙江沿岸至福建北部,产卵期9-12月 [1]朝鲜西南海岸亦有分布,但种群规模较小。
经济价值
播报编辑
小黄鱼肉质含蛋白质18%-20%,脂肪含量低于2%,并富含硒、钙、磷等元素。其鱼鳔可制胶用于止血,鱼胆提取物有降脂作用,鱼鳞可提炼药用明胶 [1] [4]。作为食材,适于红烧、清蒸、干煎等烹饪方式,尤以农历十二月前后肉质最佳 [5]。但胃肠功能较弱者及过敏体质人群需控制摄入量 [4]。
捕捞与养护
播报编辑
我国自先秦时期即有捕捞记录,20世纪50年代年捕捞量曾达10万吨。为应对资源衰退,实施伏季休渔(5-9月)、最小网目尺寸限制(54毫米)等保护措施。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黄渤海种群资源量较2010年回升32% [1]。
鉴别特征
播报编辑
与小黄鱼易混淆的大黄鱼主要区别在于:
- 小黄鱼尾柄粗短(长度为高度2倍)
- 小黄鱼下唇与上唇等长,椎骨数26-30枚 [2]
- 小黄鱼耳石边缘平直,大黄鱼耳石呈弧形市场常见染色假冒品,可通过卫生纸擦拭体表检测是否脱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