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xiǎo mài]
禾本科小麦属植物
展开1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是禾本科、小麦属一年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26]秆直立,丛生,叶鞘松弛包茎,叶舌膜质,叶片长披针形。穗状花序直立,小穗含多小花,颖卵圆形,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内稃与外稃几等长。花果期5-7月。 [3]
中国南北各地广为栽培,品种很多,性状有所不同。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 [3-4]
经过长期的发展,小麦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总产量第二、贸易额最多、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商品粮。 [24]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少量用来生产淀粉、乙醇、面筋等。小麦的淀粉还有消炎、止疼、祛湿的作用,还可用作药物的基础剂。小麦的面筋可用于制造味精。 [27]
中文名
小麦
拉丁学名
Triticum aestivum L. [6]
别    名
麸麦浮麦浮小麦空空麦麦子软粒
小麦

植物学史

播报
编辑

起源演化

起源
从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一般认为约在8000年前,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 [10]
作为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的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其古代先民驯化出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谷物类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等,也就是说所有麦类作物几乎都起源于西亚,直到今天西亚一带仍旧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以及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近亲粗山羊草。小麦的起源位置大致位于西亚的半月形地带,俗称新月沃地。新月沃地位于亚洲西南端,西起东地中海沿岸,东至波斯湾,是一块月牙形状地区,之后被一位美国考古学家命名为新月沃地,具体位置包括今天埃及东北部、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南部、伊朗西北部等地区。
大约在250万年前,小麦属与山羊草属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属,但小麦属只有一个种。大约100万年前,这个种分化成两个彼此具有生殖隔离的种,即一粒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乌拉尔图小麦的AA染色体组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BB染色体组杂交形成异源二倍体AB,加倍成异源四倍体小麦AABB。异热和嚷源四倍体小麦因含有两套相同物种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够正常联会、分离,产生榜白配子而开花结实。植物考古发现,新月沃地的西南部包括以色列的西北部、叙利亚的西凶乐阀拳南部和黎巴嫩的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野生二粒小麦在此进化、驯化成栽培二粒小麦,与栽培一粒小麦相比,栽培二粒小麦产量更高,因此其种植范围此后不断扩大,成为西亚早期农业中最重要的谷类作物。距今8000年前后,“二粒小麦”(AABB)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与当地自然生长粗山羊草(也叫节节麦,DD)发生天然杂交形成异源三倍体ABD,再经过精拳故自然加倍成具有诸多优良性状可育的异源六倍体小麦AABBDD,即穗大粒多的普通小麦(每小穗多个花可育结实)。 [10]
早在距今5000年前后,小麦已经传入中国境内,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乌体捉。随后,小麦种植很快就得到了普及。到了商周时期,小麦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汉代以后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唐代中后期的"两税法"明确将小麦作为正式征税对象,上升到与粟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后,渐渐取代了粟和黍,由此形成现今我国的“南稻北麦”农业生产格局。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以及西安、宝鸡等地存在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种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 [1]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称西藏半野生小麦);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国通称节节麦)原生群落,黄河中游麦田发现的混生节节麦,这些发现对研究小麦在中国的传台敬墓播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命名由来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食麦”记载。《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亦作“麳麰”。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的记载。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 [2] [11]

栽培历史

小麦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具体起源地点包括中亚、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这些地区的野生和栽培小麦品种最早被人类驯化。小麦的栽培逐渐从这些地区向外扩散,特别是在公元前7000年至前6000年间,小麦已经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和以色列广泛栽培。
在中国,小麦的栽培历史同样悠久。根据考古发现,小麦最早出现在轿试黄淮流域,尤其是汉代,小麦的栽培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北方。小麦从新疆孔雀河流域传入中国,随后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明代时,小麦已经遍及全国,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粮食牛洪组作物。 [7-9] [12]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一年或越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具5-6节,高约70-90厘米,不同茎节直径差异较大,在3-6毫米范围。叶鞘松弛包茎,下部者长于上部者短于节间;叶片长披针形。穗状花序直立,长5-15厘米(芒除外),宽1-1.5厘米;小穗含3-6小花;颖卵圆形,长6-8毫米,主脉于背面上部具脊,于顶端延伸为长约1毫米的齿,侧脉的背脊及顶齿均不明显;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8-10毫米,顶端具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几乎等长。 [3]

生长环境

播报
编辑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土壤结构是指固体(有机体和无机体)、液体、气体的组成比例,它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有着密切关系,如沙土、重粘土结构不良,难以形成高产。 [4]
冬型品种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温度的高低受地理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即纬度和海拔愈高,气温愈低,播种期可早些。小麦长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时光照),如果日照条件不足。就不能通过光照阶段,不能抽穗结实。小麦光照阶段在春化阶段之后。 [4]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小麦的全球分布范围广泛,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不同国家之间有所差异,以下是小麦的主要分布区域:
北半球:包括欧洲、北美、东亚、南亚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使得小麦种植非常广泛。例如,法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
南半球:包括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洲阿根廷、巴西等国。 [25]
小麦在中国南北各地广为栽培,品种很多,性状均有所不同。 [3]中国小麦的分布主要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大类,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这些地区主要种植冬小麦,冬季播种,夏季收获。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如江苏、安徽等,这些地区气候适宜,也是重要的冬小麦种植区。西南冬麦区:包括贵州、四川、云南、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及湖北、湖南西部,这些地区冬季种植冬小麦,夏季收获。冬春兼播麦区:主要包括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这些地区气候寒冷,适合春季播种,当年秋季收获。

生长习性

播报
编辑
生长期
冬麦区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春小麦生长期较短,通常为80-120天,基本为一年一熟。 [13]
根系生长发育
小麦的根系由种子根(胚根、初生根)和节根(次生根和不定根)组成,属于须根系。 [14]
小麦种子萌发时,其胚根鞘突破皮层,伸长达1毫米时,主胚根即从胚根鞘中伸出,接着在胚轴的基部又陆续长第一对和第二对侧生根,有时甚至出现第三对侧生根,侧生胚根先横向生长,和垂直线呈60°角。长至5-30厘米时,往下生长,当第一片真叶抽出以后,就停止发生。由于这些根是从胚里直接分化长出,又称之为胚根、种子根、初生根。一般3-5条,多的有7条。小麦生长初期,主要靠种子胚乳来营养,初生种子根粗而柔软,上下直径比较一致,当生长到10-15厘米长时,开始发生一级分枝根,在以后生长中,从一级分枝根上可长出二级分枝根,依次类推,多时有四级。 [14]
小麦在形成分蘖节和开始发生分蘖时,在适宜的条件下茎节上又可以长出根来,这些根称之为次生根,因其从茎节上发生,又称之为节根或次生不定根。次生根比种子根稍粗,开始不分枝,几乎全部被有根毛,随着根的生长,除近顶端外,根毛消失,根直径由粗变细,并发生多级分枝根。 [14]
根系生长最适温度16-20℃,低于3℃、高于30℃生长受抑制。适宜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持水量65-75%。相对持水量低于60%,根系代谢功能减弱,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持水量小于40%,根细胞质壁分离,生长停止,根毛脱落,甚至枯死。持水量大于80%,供氧不足,根系从有氧呼吸转向无氧呼吸,过多消耗养分而影响生长,往往引起渍害僵苗。根系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冬前分蘖期,次生根大都从主茎的分蘖上长出;一是在春季拔节期,此时是小麦一生中发根力最旺盛的时期,新根成倍地增加,尤以分蘖次生根的增加率为高,根系总干物质的40-50%是在这一时期积累的。拔节以后次生根的增加率显著下降,根系生长一般持续至抽穗时为止,根系功能可延续到成熟期。 [14]
根系主要分布在0-40厘米土层中。在0-20厘米内占70-80%,20-40厘米占10-15%,40厘米以下占10-15%。 [14]

栽培技术

播报
编辑

选地整地

选地应着重考虑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排水条件,优选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有利于小麦根系深入发展和充分吸收水分、养分,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深翻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小麦生长环境的关键措施,可打破土壤板结层,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渗水性,促进根系扎根。深层土壤通常具有丰富的水分和养分,深翻有助于植物根系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增强小麦的抗旱、抗病害能力。此外,增施有机肥料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提供小麦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施用足量的有机肥料,可以显著提升土壤的生物活性,促进微生物繁殖和有机物质分解,形成良性循环,维持土壤的高肥力状态。 [28]

品种选择

现代小麦高产栽培体系中,品种选择是决定最终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所选的小麦品种应具备高产、抗病性强以及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有良好适应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能提高产量,减少因病虫害引起的损失,确保小麦稳定高产。高产品种通过优化遗传潜能,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生产更多籽粒,从而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抗病性是品种选择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抗病品种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也是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是确保小麦品种能够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的前提,适应性强的品种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稳定生长,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产稳定性。种子处理方面,晾晒和药剂拌种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保障幼苗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晾晒能有效降低种子含水率,减少储存过程中的霉变风险,提高种子的贮藏稳定性。药剂拌种处理则可以预防土传和种传病害,为小麦幼苗提供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提升种子的质量和安全性,实现高效生产。 [28]

种植密度与播种

适宜的播种量和行距能够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适当的播种方式保证了种子分布均匀、均衡生长,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应根据小麦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状况以及预期产量目标确定播种量。播种量过大会导致小麦间竞争加剧,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和籽粒质量。反之,播种量过少则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产量水平。[3]因此,科学确定播种量,是实现高效栽培的前提。合理的行距设计对于光照利用和病虫害管理同样至关重要,能保证小麦获得足够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还有利于田间通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实现小麦生长空间最佳配置,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播种也是提高种植效率的关键环节,现代化的播种技术,如精准播种机的应用,够实现种子均匀分布和播种深度适宜,保证种子和土壤良好接触,提高发芽率和成苗率,减少种子的使用量,降低成本。 [28]

水肥管理

合理的基肥、追肥配比及施用时机,以及通过叶面喷施补充微量元素等措施,能提高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基于土壤测试结果调整施肥方案,可以实现营养元素精准补给,避免肥料过量或不足,确保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平衡。基肥主要提供小麦早期生长所需的主要养分,如N、P、K等元素。合理的基肥配比和施用量能够促进小麦根系健康发展,提高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效率。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生长关键期追肥,尤其是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等关键生长阶段,及时追施氮磷钾肥,可以有效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叶面喷施是补充微量元素和调节植物生长的有效方式,直接将养分喷洒到植物叶片上,快速补充小麦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如Zn、Fe、B等,这些元素对于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小麦抗病能力等有重要作用,迅速解决小麦营养不足的问题,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土壤测试是施肥管理的科学基础,通过对土壤肥力状况的测试分析,准确了解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据此调整施肥方案,实现肥料精准施用,确保小麦获得均衡的营养供给,还能避免肥料浪费和土壤盐碱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8]
灌溉管理目标是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和外界天气条件,合理供给水分,既避免水分过量导致的根系缺氧和病害,又防止水分不足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溉的时机和量需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来确定,如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对水分的需求较高,适时灌溉可以促进小麦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灌溉时,还需考虑当前的天气条件,如在干旱或高温天气下适当增加灌溉量,在雨季则减少灌溉或不灌溉,以避免水分过量。[4]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高效用水的关键措施,滴灌和微喷灌溉技术能够将水直接输送到小麦根部或叶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和浪费,同时减少了土壤板结和盐分累积的风险,提高灌溉的精准度和水分利用率,提升小麦的生长质量和减少病害的发生,灌溉管理还应结合土壤湿度监测技术,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田间的水分状况,根据土壤湿度数据精准调整灌溉计划,确保小麦在各个生长阶段获得最适宜的水分条件,优化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8]

田间管理

适时除草,减少杂草竞争
小麦田间管理中,除草是维持田间良好生态环境、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基础。杂草会与小麦竞争光照、水分和营养,还可能成为害虫和病原体的寄主,增加小麦生产的风险。因此,采取有效的除草策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物理除草是最基础的除草方式,包括手工除草和机械除草,手工除草虽然劳动强度大,但对小麦伤害小,适用于小面积精细管理;机械除草效率高,适用于大面积快速除草,但需注意避免对小麦根系的伤害。化学除草则是通过施用除草剂,针对性地抑制或杀灭田间杂草,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并正确使用是化学除草的关键,应选择对小麦安全、对杂草有效的除草剂,并按照推荐的用药量和方法施用,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和小麦的负面影响。此外,采用覆膜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也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小麦生长,是环保高效的除草方式。 [28]
综合管理
小麦栽培过程中,采用综合农艺措施防控病虫害,对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至关重要。早春季节,小麦易发生倒伏,此时使用矮丰安和多效唑粉剂,能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植株健康稳定生长。小麦幼穗分化阶段,追施尿素可防止小麦退化,提高结实率和粒数,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此外,穗期和灌浆期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肥料,可以有效增加叶面营养物质,提升小麦的粒质量和整体产量。秸秆管理也是小麦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采用机械设备收获小麦,并在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进一步促进小麦健康生长。 [28]
其他管理方式
小麦田间管理应针对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冬季由于低温和冻融作用,土壤中的养分易流失,对小麦的生根和后续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化冻后应及时检查土壤墒情,并采取科学的镇压增墒措施,以保证土壤湿度适宜,为小麦根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小麦弱苗期,管理工作应注重促进根系发展和增强苗期抗逆能力,包括调控水分、合理施肥以及防控早期病虫害,以确保幼苗健康成长,此阶段的管理是为了增强小麦苗期的生长动力,为后续生长奠定基础。旺苗期管理更加注重促进小麦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和积累营养物质,以及预防和控制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应通过合理灌溉和施肥策略,确保小麦获取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同时采取有效的田间清理和生物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适时的田间操作,如间苗和定苗,也是确保植株均衡生长、促进高产的重要措施。 [28]
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
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

病害防治

播报
编辑
白粉病锈病(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赤霉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叶枯病等是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还会显著降低产量和品质。小麦病害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结合农业、化学、生物和物理防治手段,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策略: [15]
农业防治
根据当地病害流行情况,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需要定期更新品种,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导致抗病性下降。与非禾本科作物(如豆类、油菜、马铃薯等)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能够减少土传病害(如根腐病、全蚀病)的发生。此外,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避免过度密植,防止田间湿度过高,诱发白粉病、赤霉病等。在播种前,使用生物制剂或低毒杀菌剂拌种,能够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减少种传病害如黑穗病、根腐病等的发生。
化学防治
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是实施化学防治的前提。针对小麦生长周期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病虫害,选择高效、低毒、广谱特性的农药,控制特定的病虫害。同时,考虑到农药的残留问题和环境持久性,推荐使用生物降解性好、环境友好型的化学药剂。精准掌握施药时机对于化学防治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应根据小麦生长周期和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科学确定施药的最佳时期,如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预测高发期进行预防性施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频次。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天敌、病原微生物或植物源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的环保型策略,具有生态友好、效果持久及减少化学农药依赖性等优势,在现代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防治的核心在于利用生物间的天然相互作用,如捕食、寄生或病原性等,来压制或消灭病虫害群体,如引入或增殖某些捕食性昆虫、蜘蛛、鸟类等自然敌害,控制小麦田间害虫的数量。应用微生物制剂,如拮抗菌和病原真菌等病原体,产生抗生素、竞争营养或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机制,达到防病害目的。 [28]

下级分类

播报
编辑
小麦籽粒的皮色划分
按照小麦籽粒皮色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简称为红麦和白麦。红皮小麦(也称为红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白皮小麦(也称为白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黄白色或乳白色。红白小麦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麦。 [16]
小麦籽粒的粒质划分
按照籽粒粒质的不同,小麦可以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简称为硬麦和软麦。硬麦的胚乳结构为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软麦的胚乳结构疏松,呈石膏状,亦称为粉质。就小麦籽粒而言,当其角质占其中部横截面1/2以上时,称其为角质粒,为硬麦;而当其角质不足1/2时,称其为粉质粒,为软麦。对一批小麦而言,按中国标准,硬质小麦是指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软质小麦是指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16]
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小麦的图片2小麦的图片3小麦的图片4小麦的图片5小麦的图片6小麦的图片8小麦的图片9小麦的图片7小麦的图片10小麦的图片11小麦的图片13小麦的图片14小麦的图片15小麦麦麸
小麦
按照播种季节分类
按照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是指春季播种,当年夏或秋两季收割的小麦;冬小麦是指秋、冬两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割的小麦。 [16]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药用价值

入药部分:秋季采收果穗,晾晒,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取成熟果实(小麦)、未成熟果实(浮小麦),晒干备用。 [17]
药材鉴别:性状颖果长圆形,两端略尖,长至6毫米,直径1.5-2.5毫米。表面浅黄棕色或黄色,稍皱缩,腹面中央有一纵行深沟,顶端具黄白色柔毛。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淡。商品有时带有未脱净的颖片及稃,颖片革质,具锐脊,顶端尖突;外稃膜质,顶端有芒,内稃厚纸质,无芒。 [17]
化学成分:幼苗中含有Apigenin-di-C-acylglycosides,这种新甙之一是Sinapyl-8-D-galactosyl-6-C-arabinosylapigenin。此外,还含有Vicenin-1.isoscha-ftoside和schaftoside或者是它们的半乳糖基异构体以及蜀黍苷[Dhurrin,2-β-D-glucopyranosyloxy-2-(4-hydroxyphenyl)-2S-acetonitrile]。叶和杆中含有CH3(CH2)7CHO及其异构体醛和醇类等挥发性物质。 [17]
种子含淀粉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质酶及微量维生素乙等。麦胚含植物凝集素。 [17]
性味功能:中药味甘,性凉。小麦:养心安神,除烦。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 [17]
主治:治心神不宁,失眠,妇女脏躁,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悲伤欲哭。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 [17]

营养价值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生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18]
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进食全麦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 [18]
营养成分
小麦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烟酸等成分,还有一种尿囊素的成分。此外,小麦胚芽里还富含食物纤维和维生素E,心脏少量的精氨酸、淀粉酶、谷甾醇、卵磷脂和蛋白分解酶。 [19]

食疗价值

麦麸和麦胚通常被加在谷物类早餐食品中或加入馅料、面粉糕饼里。将精制白面粉和麦胚或麦麸混合可以增加面粉的营养价值(用1/4杯麦胚代替1/4杯面粉)。在蔬菜和煎蛋卷上撒麦胚可以增加营养价值。麦胚也可以用来代替蛋糕和小甜饼里的坚果。
粗碎小麦是将粗麦压碎而成的小颗粒。烹饪前必须浸泡(1杯麦用2杯水),烹饪时间为30-40分钟。粗碎小麦可加入做面包用的生面团里,也可以当早餐食品或奶油甜点。生麦片在食用前要先浸泡几个小时,再烹制大约1个小时,每一杯麦片要用2杯水。烹制好的麦片的营养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制的程度和小麦的烹制过程。生麦片的获取方式和滚制燕麦相同,将谷粒放在大滚筒里打磨。 [20]
宜食: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多呵欠、失眠多梦、喜悲伤欲哭以及脚气病、末梢神经炎、体虚、自汗、盗汗、多汗等症患者适宜食用。此外,妇人回乳也适宜食用。 [21]
忌食:患有糖尿病等病症者不适宜食用。 [21]
新麦性热,陈麦性平。小麦去皮与红豆煮粥食用可生津养胃,去水肿,它可以除热,止烦渴,咽喉干燥,利小便,补养肝气,止漏血唾血,可以使女子易于怀孕。补养心气,有心病的人适宜食用。将它煎熬成汤食用,可治淋病。磨成末服用,能杀蛔虫,将陈麦煎成汤饮用,还可以止虚汗。将它烧成灰,用油调和,可涂治各种疮及汤火灼伤。 [22]
浮麦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治大人、小孩结核病虚热,妇女劳热。 [22]
面:主治补虚,长时间食用,使人肌肉结实,养肠胃,增强气力。它可以养气,补不足,有助于五脏。将它和水调服,可以治疗中暑、马病肺热。将它敷在痈疮伤处,可以散血止痛。 [22]
麦麸:主治瘟疫和热疮、汤火疮溃烂、跌伤折伤的瘀血,用醋和麦麸炒后,贴于患处即可。将它醋蒸后用来熨手脚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交替使用直到出汗,效果都很好。将它研成末服用,能止虚汗。凡人身体疼痛及疮肿溃烂流脓,或者小孩夏季出痘疮,溃烂不能睡卧,都可以用夹褥盛麦麸缝合来垫铺,因麦麸性凉并且柔软,这的确是个好方法。 [22]
麦粉:主治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炒一碗麦粉和汤服下,能止痢疾。将麦粉和醋熬成膏状,能消一切痛肿、火汤伤。 [22]

经济价值

经过长期的发展,小麦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总产量第二、贸易额最多、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43个国家,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小麦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商品粮。 [24]
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少量用来生产淀粉、乙醇、面筋等。小麦的淀粉还可用作药物的基础剂。小麦的面筋可用于制造味精。 [27]

储存贮藏

播报
编辑

储存原理

一般半冬性小麦的后熟期为60-70天,冬性小麦的后熟期为80天,在后熟期,种子的呼吸作用很旺盛,不断的释放水和二氧化碳,引起种子表层湿润。为此,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小麦种子,储藏时稳定性很差,必须采取措施,加速其后熟阶段的完成。干燥的空气、充足的氧气和日光暴晒,都有利于种子后熟[15]。没有完成后熟作用的种子具有较强的抗热性,含水量在16%以上的麦种,只要种子温度短时间内不超过50度,进行干燥处理,都不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小麦种子的热进仓就是依据此原理。但是,已完成后熟作用的小麦种子,抗热性显著降低,若用高温处理,则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因此,对已完成生理后熟、含水量较高的小麦种子,宜用日晒的方法进行干燥,而不能用高温烘干的办法进行干燥,更不宜将种子热进仓处理。 [15]

储藏方法

①热入仓密保管:在盛夏晴朗、气温高的天气,将麦温晒到50℃左右,延续两小时以上,水分降到12.5%以下,于下午3点前后聚堆,趁热入仓,散堆压盖,整仓密闭,使粮温在40℃以上持续10天左右,日晒中未死的害虫全部死亡,根据情况,可以继续密闭,也可转为通风。 [15]
储存
②低温冷冻:利用冬季低温时,进行翻仓、除杂、冷冻,将麦温降到0℃上下,而后趁冷密闭,对消灭麦堆中的越冬害虫,有较好的效果,但低温密闭的麦堆,要严防温暖气流的接触,以免麦堆表层结露。 [15]
③自然缺氧:小麦收获时正值高温,若干燥及时降水分至12.5%以下,可利用粮温较高,后熟期生理活动旺盛的特点进行薄膜密封,达到麦堆自然缺氧状态,从而抑制害虫的危害,对于隔年陈麦,可采用辅助降氧,或充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方法进行防治害虫的储藏。 [15]
④干燥密闭:只要合乎入库要求的小麦,就可散堆入仓,压盖密闭,以防吸湿及虫害滋生,这对抑制麦蛾繁殖尤为有效,在高温季节要注意防虫,秋凉后积极通风,揭盖降温散湿;春暖后加强压盖或密闭,以保持粮堆低温干燥无虫。总之,只有采取科学储藏和保管方法,才能保证小麦的正常生命特性。 [15]

品质标准

播报
编辑
小麦籽粒质地的软、硬是评价小麦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与小麦育种和贸易价格等多方面密切相关。硬度是国内外小麦市场分类和定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各国的育种家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 [23]
小麦硬度被定义为破碎籽粒时所受到的阻力,即破碎籽粒时所需要的力。小麦胚乳的质地和外观(透明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硬度是由胚乳细胞中蛋白质基质和淀粉之间的结合强度决定的,这种结合强度受遗传控制。在硬麦中,细胞内含物之间结合紧密。软质小麦的胚乳细胞内含物淀粉和蛋白质在外表上与硬麦是相似的,但是,蛋白质与淀粉之间的结合很容易破裂,软质小麦的淀粉粒表面粘附有较多的分子量为15K道尔顿的蛋白质,而硬质小麦的淀粉粒表面该蛋白质含量少或没有,淀粉粒蛋白的存在,在物理上削弱了蛋白质与淀粉之间的结合强度,有关小麦硬度的这一假设是目前谷物化学界较为接受的理论解释。小麦胚乳的外观(透明度)受小麦栽培、生长和干燥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具有遗传性。籽粒中有空气间隙时,由于衍射和漫射光线,从而使得籽粒呈现不透明或粉质。籽粒充填紧密时,没有空气间隙,光线在空气和麦粒界面衍射并穿过麦粒就形成半透明玻璃质。籽粒中的空气间隙是由于在田间干燥过程中蛋白质皱缩、破裂而造成的。谷物干燥失水时,玻璃质籽粒蛋白质皱缩时仍保持完整而形成密实度较大籽粒,故较透明。一般来讲,高蛋白的硬质小麦往往是玻璃质的,低蛋白的软质小麦往往是不透明的。透明度和硬度不是同一根本因素造成的,两者并不总是相关联。有时,完全可能硬质小麦不透明而软质小麦却是角质的,将全为角质粒的小麦湿润,然后快速干燥,则该小麦变为粉质粒特征,而试验前后小麦硬度基本不变。 [23]
小麦的制粉品质与籽粒硬度密切相关。小麦硬度的变化可使小麦制粉流程中各系统的在制品数量和质量、各设备工作效率、面粉出率和面粉质量、加工动力消耗等产生很大变化。硬质麦胚乳中淀粉粒与蛋白质基质密结,硬质小麦胚乳粒(渣)在心磨系统中较困难被研细而达到粒度要求,研磨耗能较多,但其胚乳易与麸皮分离,出粉率高,小麦麸星少、色泽好、灰分低,而且压碎时大多沿着胚乳细胞壁的方向破裂而不是通过细胞内含物,形成颗粒较大、形状较规整的粗粉,流动性好,便于筛理;软质麦则相反,小麦粉颗粒小而不规则,表面粗糙,粒度分布小且有较多的小粒存在,软麦粉及其制粉中间物料较为蓬松,密实度小,流动性差,容易造成粉路堵塞,筛理效率也较差,综合表现为加工软麦时总出粉率下降,产量降低,总动耗增加,操作管理难度增大。小麦制粉流程和相应的设备技术参数通常是根据待加工的原料小麦硬度范围确定的,确定的制粉工艺流程对原料小麦的硬度变化适应范围有很大局限性。因此,预先测定原料小麦的硬度,对于及时调整制粉工艺流程和相应的技术参数,确定配麦方案、保持流程的物料平衡和生产稳定、提高生产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 [23]
小麦硬度的测定方法有角质率法、压力法、研磨法、近红外法等。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