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麥稈黑粉病

鎖定
小麥稈黑粉病又稱烏麥、黑疸,是由小麥條黑粉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小麥幼苗期即開始發病,拔節期以後症狀逐漸明顯,至抽穗期仍有發生。發病部位主要在小麥的稈、葉和葉鞘上,極少數發生在穎或種子上。莖稈、葉片和葉鞘上的病斑初為淡灰色條紋,逐漸隆起,轉深灰色,最後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1-2] 
小麥稈黑粉病在中國20多個省(區)都有發生,主要發生在北部冬麥區。小麥稈黑粉病的發生與土壤温度、濕度、麥苗出土快慢,小麥個體生活力以及品種抗病性和栽培制度等因素有關。 [1] 
小麥稈黑粉病的防治方法可採取種子消毒、栽培防病、利用抗病品種和噴藥防治等綜合措施。 [3] 
中文名
小麥條黑粉菌
別    名
烏麥
黑疸
為害部位
莖、葉和穗
為害作物
小麥
病    原
小麥條黑粉菌

小麥稈黑粉病研究歷史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河南省的發病面積從70年代末的27萬畝發展到1985年的150萬畝,1990年高達784萬畝。其中三門峽市發生24.3萬畝,佔麥播面積的14.3%,病株率一般20-70%,部分重病地塊達90%以上;洛陽市發生76.6萬畝,佔麥播面積的21.9%,病株率一般30-40%,僅洛寧縣的東宋、楊波兩個鄉就有4000畝小麥因此病絕收;周口地區發生246.3萬畝,佔麥播面積的27.3%,比1985年擴大200萬畝,病株率輕病田10%左右,重病田則達50-80%。河北省1987年各地、市普遍發生,1990年在滄州地區暴發成災,有58.3萬畝小麥發病。其中減產20-30%的有34.88萬畝,減產30-40%的有6.99萬畝,減產40-50%的有10.49萬畝,減產50-70%的有5萬畝,絕收的有0.3萬畝,全區因此病減產小麥約2200萬千克。 [1] 
小麥稈黑粉菌有明顯的生理專化現象。根據中國國內1956-1958年的研究結果,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及蘇北、皖北、陝西關中等地的小麥稈黑粉菌大體上可分為5個不同的致病類型。同一類型的菌系在地理上的分佈大多數相距不遠,自然條件也比較接近。如河南省平原地區絕大多數菌系均屬類型Ⅰ,陝西省關中地區的菌系則屬類型Ⅲ。同時,地理上相距較遠地區的菌系也可能屬於同一類型,如河南省永城和河北省石家莊菌系均屬於類型Ⅴ。 [1] 

小麥稈黑粉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小麥條黑粉菌(Urocystis tritici Korn.),屬擔子菌亞門 [1] 

小麥稈黑粉病形態特徵

莖、葉、葉鞘上條斑所生的黑粉,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病菌以1-4個厚垣孢子為核心,外圍以若千不孕細胞組成孢子團。孢子團圓形或長橢圓形,大小18-35微米×35-40微米。厚垣孢子單胞,球形,深褐色。只有厚垣孢子有發芽侵染能力,不孕細胞沒有侵染作用。孢子團萌發時,由厚垣孢子生出圓柱狀先菌絲,經由不孕細胞伸出孢子團外。先菌鬃無色透明,長紛30-110微米,頂端輪生出擔孢子3-4個。擔孢子長棒狀,頂端尖削,微曲,長25-27微米,先菌絲在不同温度下,有各種畸形萌發現象。例如先菌絲畸形有分隔,或先菌絲直接產生侵染絲,或先菌絲產生擔孢子後再產生侵染絲等。 [1]  [2] 

小麥稈黑粉病生理特性

厚垣孢子需要在自然或人工條件下完成後熟,打破休眠後才能萌發。用30-34℃高温和燈光處理36小時,即可打破其休眠期。萌發還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預浸,使其吸收水分。試驗證明,以土壤浸液預浸3天為最好。利用植物組織的浸出液,也可以促進厚垣抱子萌發。試驗證明,經過預浸的孢子,在加入麥芽組織後12小時,萌發率即能達到67%。大麥、慄、玉米、豌豆等幼芽組織也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而棉花、油菜的幼芽組織則沒有這種作用。厚垣孢子在黑暗中比在有光條件下萌發好,其萌發的適温為19-21℃。在4-7℃至21-22℃的變温中雖能萌發,但不產生擔孢子,而直接在先菌絲上產生畸形力枝。厚垣孢子在試驗室條件下能存活5-9年;在田間情況下,存活期的長短依環境條件幣不同,在乾燥土壤中存活較久,一般可達3-5年。 [1] 

小麥稈黑粉病為害症狀

小麥稈黑粉病
小麥幼苗期即開始發病,拔節期以後症狀逐漸明顯,至抽穗期仍有發生。發病部位主要在小麥的稈、葉和葉鞘上,極少數發生在穎或種子上。莖稈、葉片和葉鞘上的病斑初為淡灰色條紋,逐漸隆起,轉深灰色,最後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1] 
病株顯著矮小,分櫱增多,病葉捲曲,重病株不能抽穗而枯死。有些病株雖能抽穗,但常捲曲於頂葉葉鞘內, 即使完全抽出,多不結實,少數結實的籽粒也秕瘦。輕病珠只有部分分櫱發病,其餘分櫱仍能正常抽穗結實。 [1] 

小麥稈黑粉病分佈範圍

小麥稈黑粉病在中國20多個省(區)都有發生,主要發生在北部冬麥區。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省和蘇北、皖北地區發生相當普遍,局部地區甚為嚴重。經過防治,已基本消滅該病的為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河南、河北等省的病情普遍回升,部分地區發病嚴重。 [1] 

小麥稈黑粉病侵染循環

小麥稈黑粉病1年只侵染1次,以土壤傳播為主,種子、糞肥也能傳播。病株上的病菌孢子,在小麥收穫前就有一部分落入土中。同時,由於病株較健株矮小,小麥收穫後,大部分病株遺留田間,隨麥茬翻入土中,使土壤中貯存大量病菌。病菌在於燥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因此,土壤帶菌是傳播此病的主要途徑。小麥收穫、脱粒打場時,飛散的病菌孢子粘附種子表面,使種子帶菌而傳播病害。用病株殘餘漚肥和飼養牲口,病菌孢子被混入糞肥,施人麥地後,也可傳播病害。小麥播種後,病菌孢子隨種子發芽而萌發、侵入小麥芽鞘,並進人生長點。以後,病菌隨着小麥的發育而進入葉片、葉鞘和莖稈,在病組織表皮下形成孢子堆,產生大量厚垣孢子團,次年春季出現症狀。 [1] 

小麥稈黑粉病流行規律

小麥稈黑粉病的發生與土壤温度、濕度、麥苗出土快慢.小麥個體生活力以及品種抗病性和栽培制度等因素有關。 [1] 
病菌侵入寄主最適宜的土壤温度為14-21℃,所以,播種過早或過晚的麥田一般發病較輕。 [1] 
土壤濕度對發病的影響很大。據報道,適宜於病菌侵入的温度範圍,在土壤較乾的情況下,為10-20℃;在土壤相對濕度為40%時,為11-15℃;在土壤濕度為60%時,為10℃左右。即土壤愈幹,侵染愈容易。夏季田間長期積水,可大大降低病菌孢子存活串。因此,水澇地和水稻地種植小麥,病害發生輕。 [1] 
病菌多在種子萌發後的幾天內侵入麥苗,以幼芽鞘長1-2毫米時最易受侵染,芽鞘長度超過4毫米時,病菌即難於侵入。種子萌發出土經歷的時間愈長,被侵染的可能性愈大。土壤乾旱、瘠薄、土質粘重、整地保墒不好、施肥不足等,均可延遲麥苗出土,而利於病菌侵染。在上述情況下,發病就重。反之,任何條件和措施,只要能促使麥苗迅速出土,就可減輕病害發生。 [1] 
無論是高度感病或者高度抗病的品種,從大粒種子長起來的植株發病率都低,而從小粒種子長起來的植株發病率都高,約為大粒種子的2-3倍。大粒種子發病串低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生活力強。高感或中感的冬小麥品種春播後均變為完全免疫。 [1] 
小麥品種間的抗病性有顯著差異。在抗病品種的推廣和選育工作中,要考慮病菌存在者不同致病類型的問題。由於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時間較長,故連作麥地比輪作麥地發病重。 [1] 

小麥稈黑粉病防治方法

  • 選育抗病豐產品種
在小麥稈黑粉病較重、以土壤傳播為主的地區,可選育抗病品種,如矮抗58、豫麥49-198系等。嚴禁私自引種、串種,杜絕病菌來源。 [3] 
  • 栽培措施
播種前要深耕、灌水、細耙、保墒,並施足基肥,施用種肥,以促使小麥幼苗儘快出土,減少病菌侵染;發病後及時拔除病株,並將病株帶出田外燒燬或深埋;有條件的地區可實行輪作,以減少土壤中病菌的積累。 [3] 
  • 種子處理
  1. 1%石灰水浸種:一般每50千克石灰水可浸麥種30-40千克。浸種時間依氣温而定,氣温35℃時,浸種1天;氣温25℃時,浸種2-3天即可。浸種時水面要高出種子面6-9釐米,種子厚度不超過66釐米,麥種入水後不要翻動,浸過的麥種要攤開曬乾。 [3] 
  2. 冷浸日曬:在晴朗天氣,將麥種浸在清水裏,5小時後取出攤薄猛曬,種子温度可升至52℃,達到殺菌目的。曬時要經常翻動,確保温度均勻,不要在水泥地上曬種,以防温度過高而燒種,影響發芽率。 [3] 
  3. 恆温浸種:先將麥种放入50-55℃熱水中,充分攪拌使温度下降到45℃。以後,每隔10-15分鐘加熱水1次,或用其他方法使麥種維持在45℃的水温下浸3小時,然後再放入冷水中,冷卻後撈出晾乾播種。 [3] 
  4. 藥劑處理: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70%甲基硫菌靈50克、或50%的福美雙100克,拌麥種50千克,堆悶2-4小時後播種;也可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0-200毫升,加水0.5千克,拌麥種50千克;或每100千克麥種用3%敵委丹懸浮種衣劑200-300毫升進行種子包衣,可有效預防小麥稈黑粉病的發生。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中國農業出版社,1979.12,第314-317頁
  • 2.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第155-156頁
  • 3.    王紅燦.小麥稈黑粉病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J].河南農業,2010,(第7期):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