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麥白粉病

鎖定
小麥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葉鞘、莖稈、穗部均會受到侵染。發病初期病部可見黃色小點,隨着病情加重病點逐漸發展為病斑,呈橢圓形或圓形,表面有一層白粉狀黴層,發展至中期呈白灰色,後期呈淺褐色,併產生閉囊殼。病情較輕時黴斑呈分散分佈,隨着病情加重黴斑也逐漸擴大成片,最終覆蓋全葉;病斑下部及周圍組織褪綠,病葉發黃、早枯,如發病累及莖及葉鞘,則會導致植株整株倒伏;植株矮小細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有顯著下降,最終影響小麥產量。
小麥白粉病在中國山東沿海、四川、貴州、雲南發生普遍,為害也重,被害植株生長髮育受到嚴重影響,使產量大大降低。發病適温15-20℃, 相對濕度大於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冬季温暖、雨雪較多,或土壤濕度較大,有利於病菌越冬。雨日、雨量過多,可沖刷掉表面分生孢子,從而減緩病害發生。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貪青,發病重;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低,易發病。 [1] 
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多施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時澆水抗旱,雨後要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自生麥苗越夏地區,冬小麥秋播前要及時清除自生麥,可大大減少秋苗菌源。再結合化學藥劑防治。 [1] 
中文名
小麥白粉病
病    原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為害部位
為害植物
小麥

小麥白粉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麥專化型(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體表寄生,蔓延於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細胞內形成吸器吸收寄主營養。在與菌絲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個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5-30×8-10(微米),侵染力持續3-4天。病部產生的小黑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黑色球形,大小163-219微米,外有發育不全的絲狀附屬絲18-52根,內含子囊9-30個。子囊長圓形或卵形,內含子囊孢子8個,有時4個。子囊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單胞無色,單核,大小18.8-23×11.3-13.8(微米)。子囊殼一般在大小麥生長後期形成,成熟後在適宜温濕度條件下開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該菌不能侵染大麥,大麥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麥。小麥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態環境中與寄主長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種,毒性變異很快。 [2] 

小麥白粉病為害症狀

小麥白粉病主要發生於葉片上,也可發生於植株葉鞘、莖稈和穗部。一般葉正面病斑較葉背面多,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病害重。葉面出現1-2毫米的白色黴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黴斑,黴斑表面有一層白粉狀黴層,逐漸擴大並相互聯合,呈長橢圓形。較大的黴斑,嚴重時可覆蓋葉片大部,甚至全部,黴層厚度可達2毫米左右,並逐漸呈粉狀,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後期黴層逐漸由白色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上生針頭大小黑色小顆粒,是病菌的閉囊殼。黴層下的葉片組織初期無明顯變化,隨後褪綠、發黃以至枯死。發病嚴重時,小麥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3] 

小麥白粉病侵染循環

小麥白粉病侵染循環 小麥白粉病侵染循環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感病小麥葉片上,遇有温濕度條件適宜,病菌萌發長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絲,穿透葉片角質層,侵入表皮細胞,形成初生吸器,並向寄主體外長出菌絲,後在菌絲叢中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後脱落,隨氣流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發育後期進行有性繁殖,在菌叢上形成閉囊殼
該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階段在夏季氣温較低地區的自生麥苗或夏播小麥上侵染繁殖或以潛育狀態渡過夏季,也可通過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在乾燥和低温條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兩種,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態越冬,二是以菌絲體潛伏在寄主組織內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葉片呈水平方向擴展,後向中上部葉片發展,發病早期發病中心明顯。 [2] 

小麥白粉病流行規律

冬麥區春季發病菌源主要來自當地。春麥區,除來自當地菌源外,還來自鄰近發病早的地區。該病發生適温15-20℃,低於10℃發病緩慢。相對濕度大於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區當年雨多則病重,多雨地區如果雨日、雨量過多,病害反而減緩,因連續降雨沖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過多,造成植株貪青、發病重。管理不當、水肥不足、土地乾旱、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低、也易發生該病。此外密度大發病重。 [2] 

小麥白粉病防治方法

小麥白粉病農業防治

  1. 種植抗病品種可選用鄭州8915、鄭州831、豫麥9、15、16、21、24號,中育4號,北農9號,冀麥23、24、26號、84-5418、138號,魯麥1、5、7號,城輻752,高38、貴阿1號、貴豐1號、貴農19、20、21、22,黔豐3號,81-7241,冬豐1號,BT8812,BT-7032,京核883,8814,花培28,魯麥14、22號,中麥2號,京農8445等。此外新選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麥品種還有百農64,温麥4號,周麥9號,新寶豐,冀審4185,6021新系,皖麥25,26,揚麥158,川麥25,綿陽26,勁松49號,早麥5號,京華1號,3號,京核3號,京411,北農白等。春小麥抗白粉病的品種有墾紅13號、墾九5號、定豐3號等。上述抗病新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如北京冬小麥以京411為主栽品種,高肥麥田搭配種植京冬8號京冬6號中麥9號。中肥及水澆條件差的種植京437、京核1號、輪抗6號等抗旱、耐瘠的品種。稻茬麥及晚播麥田可選用京411、京冬8號、京雙18等。 [4]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中國南方麥區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中國北方麥區適時澆水,使寄主增強抗病力。 [4] 
  3. 自生麥苗越夏地區,冬小麥秋播前要及時清除掉自生麥,可大大減少秋苗菌源。 [4] 

小麥白粉病化學防治

  1. 可使用三唑酮烯唑醇等單劑或複方製劑進行葉片噴霧,其中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的用量每畝10-15千克,12.5%烯唑醇乳油的用量每畝20-30毫升。上述藥物如採用手動噴霧,則對水50-60升;如採用機動噴霧,則對水20升。注意合理控制三唑酮及烯唑醇的用量,避免小麥植株貪青遲熟。 [5] 
  2. 生長期施藥: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達15%或病葉率達5%,每畝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 80克, 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40克,或75%拿敵穩水分散粒劑10克,或25%丙環唑乳油25-40毫升,或40%多·酮可濕性粉劑75-100毫升,對水40-50千克噴霧。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