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蒼羚

鎖定
蒼羚(學名:Nanger dama):是偶蹄目牛科蒼羚屬的一種食草動物。頭體長140-165釐米,肩高90-120釐米,尾長25-35釐米,體重35-75千克。是所有小羚羊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質強壯,雄性的更大更結實。有細腿和細長的脖子,以及S形的角。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皮毛光澤具紅褐色和白色斑點。臉頰和下體始終是白色的,脖子紅棕色,其喉嚨上總是露出白色的斑點。有三個亞種,亞種之間的顏色不同。
在沙漠和叢林中生活,它們成羣結隊地生活在一起,通常以約10-20只的小羣的形式聚集,季節性遷移,形成較大的數百隻的羣體。生活於非洲撒哈拉沙漠內,於旱季時會遷往南方找尋食物,雨季時則回到北方境內。是食草動物,以灌木、草葉,粗糙的沙漠草和相思樹樹葉為食。主要分佈於乍得、馬裏和尼日爾。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蒼羚
拉丁學名
Nanger dama
別    名
小鹿瞪羚
達馬瞪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牛科
亞    科
羚羊亞科
蒼羚屬
蒼羚
亞    種
3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66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3] 
同義學名
Gazella dama (Pallas, 1766)
英文名稱
Dama Gazelle, Addra Gazelle, Mhorr Gazelle

蒼羚物種學史

“Dama Gazelle”曾經譯為鹿瞪羚或鹿羚,以往通常將該物種歸於瞪羚屬(Gazella)。在2000年,該物種與索馬里瞪羚(Soemmerring's Gazelle)和葛氏瞪羚(Grant's Gazelle) 一起從瞪羚屬劃入蒼羚屬(Nanger)。蒼羚屬有3個物種,分別為蒼羚(Nanger dama)、葛氏蒼羚(Nanger granti)和索馬里蒼羚Nanger soemmerringii)。

蒼羚形態特徵

鹿瞪羚
鹿瞪羚(17張)
蒼羚頭體長140-165釐米,肩高90-120釐米,尾長25-35釐米,它們的大小也具有性別差異,雌性通常重35-40千克,雄性則介於40-75千克之間。是所有小羚羊中體型最大的物種。有細腿和細長的脖子,以及S形的角,雄性的更大更結實。皮毛光澤具紅褐色和白色斑點。臉頰和下體始終是白色的,脖子紅棕色,其喉嚨上總是露出白色的斑點。但是,亞種之間的顏色不同。這些動物的角形狀像字母S,向後指向並向上捲曲。角的長度通常在25-35釐米之間,雄性比雌性大一些。 [4] 
蒼羚共有3個亞種,顏色差別很大,在分佈範圍是從東到西染色程度增加,東部亞種(Nanger dama ruficollis),主要是白色的,只在脖子和背部顯示紅棕色。最西部的西部亞種(Nanger dama mhorr),上體除了臀部幾乎完全紅色。它的喉嚨處有一個白色的小斑,紅色的臉頰上有蒼白斑塊和黑色的條紋,從眼睛一直延伸到嘴角。 [4]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 [5] 

蒼羚棲息環境

棲息於薩赫勒草原,包括熱帶稀樹草原、帶有金合歡和黍屬植被的半沙漠地區、平原、丘陵和山區的邊緣地帶。通常會避開真正的沙質地區,但會經常出現低矮的山地和高原地區。生活於非洲撒哈拉沙漠內,季節性遷移,形成較大的數百隻的羣體,於旱季時會遷往南方找尋食物,雨季時則回到北方境內。通常,在植被稀疏的乾旱地區生存。 但是,由於該動物季節性遷移,因此其棲息地全年變化很小。該物種在雨季時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牧場和高原上,在旱季時遷移到開闊的灌木叢中。它們會避開該地區的山脈和沙丘,一般選擇更平坦的平原。 [3-4] 

蒼羚生活習性

蒼羚集羣

蒼羚長期遷徙,在雨季遷入撒哈拉沙漠,在旱季遷徙到開闊的叢林。在沙漠中時,它們雖然成羣結隊地生活在一起,有時多達數百隻。在叢林中,通常以約10-20只的小羣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有母畜羣(僅雌性及其幼年)和單身漢羣(僅雄性),但許多羣體由佔優勢的雄性、數個雌性和數個年輕蒼羚組成。 [4] 
蒼羚通常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生活在畜羣中。 在該物種的小型混成羣中,有一個等級制度,佔優勢的雄性可以通過與眾不同而直立,也可以通過修剪灌木叢和草叢來標記自己的身份。 雄性經常用角來威脅,搖頭和“假裝”打架,以顯示其力量。 [4] 

蒼羚活動

蒼羚面對很多捕食者,包括豺狼獵豹斑鬣狗獅子。逃跑是它們的主要防禦手段,它們非常適合奔跑。當蒼羚發現掠食者時,它們會採取警惕的姿勢,並經常踩踏其腳,盤旋行走,抽動其側翼皮膚並打噴嚏,以警告部落的其他成員。 [4] 
該物種中的大多數交流都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的。 例如,直立姿勢表現出攻擊性和較高的地位,也用於性愛展示。雄性也可能傾斜其頭部或撞擊,以吸引其他蒼羚注意其角。另一方面,屈服通常表現為頭部降低或下頦突出。轉向或移開也被用作指示提交的方式。這些動物也利用氣味,同一個部落的所有成員都排尿和排便,以此來標記它們的領地免受外來者侵害。 已知雄性在性交時會打噴嚏。 [4] 

蒼羚食物

蒼羚是食草動物,以灌木、草葉,粗糙的沙漠草和相思樹樹葉為食。這些蒼羚通常以後腿的兩足方式直立,以便夠到這些樹的較高的枝葉。該物種生命力很頑強,耐熱,可以數週不喝水,它們能夠從食用的植物中獲得所需的大部分水。蒼羚通過食用相思樹的葉子來進行種子的傳播,它們還是許多在平原上生活和狩獵的食肉動物的食物來源。 [4] 

蒼羚分佈範圍

原產地:乍得、馬裏和尼日爾。
滅絕:利比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尼日利亞和突尼斯。
存在不確定性:蘇丹和撒哈拉沙漠西部。
重新引入:塞內加爾。
存在不確定性和遊蕩:阿爾及利亞。 [3] 

蒼羚繁殖方式

交配全年可進行,但主要發生在8-10月之間。交配季節最早可於8月開始,至10月下旬結束。 在此期間,雄性佔據領地,並從事表明其侵略性和地位的行為。 它們通常會小便或排便,以標記自己的領地,並鳴叫宣示自己的力量和地位。雄性也追趕和跑動,以使雌性和附近的其他雄性保持遠離。雄性的求愛行為通常包括騰躍、抬高鼻子、直立姿勢、前肢踢腳、用口吻觸摸或舔雌性。有些雄性甚至可能會打噴嚏來引起伴侶的注意。同意接受交配的雌性經常會轉圈、急轉彎,並伸出尾巴以表明它們已準備好交配。雄性站立在後腿上,前腿搭在身體縮在一起的雌性身體上。雌性在交配期間繼續運動是很常見的。 [4] 
雌性的發情週期通常持續約19天,儘管可能短至16天或長至22天。通常,該物種一次產一個後代,在極少數情況下會生雙胞胎。幼仔初生時,母親會將新生兒與其他蒼羚羣隔離。幾天後,年輕的蒼羚就可生長的足夠強壯,可以跟隨母親進入草原和其他蒼羚混羣。雌蒼羚投入大量精力保護自己的年幼的孩子。兩個雌性聯手捍衞自己的後代是很普遍的現象,因為經常可以觀察到成對的雌性追逐和攻擊獵捕年輕瞪羚的豺狼。 [4] 

蒼羚亞種分化

蒼羚(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蒼羚指名亞種
Nanger dama dama
Pallas, 1766
2
蒼羚西部亞種
Nanger dama mhorr
Bennett, 1833
3
蒼羚東部亞種
Nanger dama ruficollis
C. H. Smith, 1827
[2] 

蒼羚保護現狀

蒼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3.1——極危(CR)。 [3]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6]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8] 

蒼羚種羣現狀

自1950年代和1960年代以來,蒼羚的數量急劇下降。1970年代初期,位於乍得的奎得瑞米-奎得阿奇米的自然保護區(The Ouadi Rime - Ouadi Achim Faunal Reserve)(該物種的主要分佈區之一)的種羣估計為10,000-12,000只,但該物種在該保護區中已經非常罕見。 已知的剩餘數量非常少,而且非常分散,它們大多分散在乍得,尼日爾東部和馬裏/尼日爾邊境地區。在所有接受調查的地區中,數量非常低,觀察到的蒼羚羣很小(範圍= 1-5個個體)(2007年)。在所有情況下,亞種羣可能約有20個個體,相隔數百公里,存世的野生種羣總數肯定少於500只。 [3] 
蒼羚在2004年就已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物種,在十年間其數量下降了80%,成為極度瀕危的物種。其主要生活在非洲大陸,野處總數不超過100頭,總種羣數目少於2000頭。在非洲、歐洲及美國動物園內有圈養。 [4] 

蒼羚相關報導

撒哈拉邊緣地區的熱帶稀樹草原曾經是蒼羚的故鄉。蒼羚共有3個亞種。西部亞種(也稱穆霍爾幼瞪羚)是生活在最西部,且顏色最深的1個亞種。它體態優雅,毛色亮麗,格外惹人喜愛。自1968年來,它在野外已滅絕。為保育撒哈拉動物物種,共有11頭西部亞種於1971年被收入西班牙南部的阿爾梅里亞飼養場。共有200餘頭穆霍爾瞪羚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中,它們皆由此發展而來。
德國海拉布倫動物園同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法蘭克福動物園和柏林動物園進行了一個合作項目,旨在將蒼羚從海拉布倫動物園重新引種回突尼斯和摩納哥國家公園。得益於這項卓有成效的工作,自1997年來已有60多隻蒼羚回到自己的故鄉。儘管它們在歐洲動物園裏已繁衍數代,有些甚至還是用奶瓶喂大,但蒼羚極順利地適應了全新的、陌生的環境。它們甚至無視預設的飲水處,完全恢復了半沙漠之子的本色,從食物中獲取所需水分。梨果仙人掌的葉子或沙漠南瓜的果實正是它們的主要水分來源,後者因其苦澀連家畜都不願問津。蒼羚還能靈巧自如地從長滿尖刺的金合歡樹上取食嫩葉,毫髮無傷。這正是它們祖先的主要食物來源。
蒼羚對歐洲青草飼料非常挑剔,它們這種顯然靠基因存儲下來的“知識”。剛剛將這些小傢伙放生到野生動物保護區1天后,它們的逃逸距離就已經超過3100米,看來蒼羚在這個祖祖輩輩曾經繁衍生息的地方也很快找了到家的感覺。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