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駁骨

(中藥)

鎖定
小駁骨,中藥名。為爵牀科植物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乾燥地上部分。全年均可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別    名
小接骨
駁骨草
裹籬樵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唇形目
爵牀科
洋爵牀屬
小駁骨
分佈區域
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台灣等地
中文學名
小駁骨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採收
用    量
9~12g
貯    藏
置乾燥處

小駁骨入藥部位

植物莖葉。

小駁骨性 味

味辛,性温。
1、《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温。
2、《本草求原》:辛,平。
3、《陸川本草》:辛苦,微温。

小駁骨歸 經

肝,腎經

小駁骨功 能

有祛風止痛,續筋接骨的功效。

小駁骨主 治

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傷骨痛,血瘀經閉,產後腹痛。

小駁骨用法用量

9~12g。外用適量。

小駁骨禁 忌

孕婦慎用。

小駁骨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切段。

小駁骨生理特性

本品莖呈圓柱形,有分枝,長40~2250px,直徑0.2~75px。莖表面黃綠色、淡綠褐色或褐綠色,有稀疏的黃色小皮孔;小枝微具四稜線,節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葉對生,捲縮破碎,展平後呈狹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4~350px,寬1~50px;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略帶紫色。有的可見穗狀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苞片窄細,花冠二唇形。氣微,味微辛、酸。

小駁骨產 地

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台灣。

小駁骨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拾遺》:治折傷,續斷骨,搗罨。
2、《生草藥性備要》:治風邪,理跌打,調酒服。
3、《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傷,內服能去瘀生新。
4、《陸川本草》:治風濕骨痛。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