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鎮生活指南

(林培源著小説集)

鎖定
《小鎮生活指南》是林培源創作的小説集,首次出版於2020年7月。 [1] 
該書以潮汕小鎮為中心,講述潮汕故事。雖然作者是從潮汕出發,但並沒有採取冷僻的方言俚語來塑造地域特色,而是選取了一些更為通俗易懂的方言與習俗,這拉進了與非潮汕地區的讀者的距離。脱胎於世俗,聚焦於小鎮,作者善於拍下一幅幅小鎮羣像,真實地照出小鎮生活,讓人們的情感在這裏碰撞與共鳴。 [4] 
作品名稱
小鎮生活指南
作    者
林培源
文學體裁
小説集
字數
18萬字
首版時間
2020年7月

小鎮生活指南內容簡介

《小鎮生活指南》中的小説大多以潮汕小鎮為背景,聚焦於一些邊緣的、被遺忘的、生活在困厄中的人。 [3]  《奧黛》裏迎娶被拐賣的越南新娘是真實存在的,但越南老兵的這一特殊身份卻是經作者精心選擇和虛構;《青梅》中青姨的順從父權、壓抑沉重、無私奉獻是潮汕女性形象的真實寫照,但日常生活場景的衝突描述又是中國傳統女性面臨窘境的普遍狀況。林培源試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帶着疏離、平靜的語調闡釋在潮汕這片喧鬧嘈雜的土地下,平凡人命運的無常。 [4] 

小鎮生活指南作品目錄

奧黛
青梅
躺下去就好
水泥廣場
姚美麗
他殺死了鯉魚
最後一次“普度”
拐腳喜
秋聲賦
瀕死之夜 [1] 

小鎮生活指南人物介紹

阿秋
《秋聲賦》裏,小鎮青年阿秋寒窗苦讀十餘載,唯一的嚮往是考上大學、走出小鎮,但阿秋父母卻固守着讓阿秋早些輟學打工賺錢的狹隘思維。在父母的逼迫下,阿秋精神失常、走向“瘋癲”。小鎮人的冷漠、工友的捉弄,讓阿秋受盡嘲諷,當得知相親的姑娘“騙婚”跑路後,阿秋徹底崩潰,最終陷入了“非人”的狀態,“只有在睡着的時候才像一個人”。 [5] 
順伯
《他殺死了鯉魚》中,順伯的牙痛貫穿小説始終,“口疾”與順伯的處境相對應。他孤身一人生活在廟宇之中,無人可以説話,15年前的小鎮秘史時常折磨着他,他位居小鎮之中,又如同邊緣人一般注視着小鎮的生活變遷和時代更迭。當他下定決心找周牙醫治療“口疾”時,卻由於意外,被切掉了半顆牙齒。順伯到底沒有治好“口疾”,也沒能向人敞開心扉,他在孤獨中望着自己的肉體走向死亡。 [5] 
張翠霞
《最後一次“普度”》中,小鎮婦女張翠霞背井離鄉來到清平街,她失掉工作、作為“外來户”受人排擠,丈夫的庸碌又讓她大失所望,兒子常潤因此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託。常潤的“消失”使張翠霞失去了精神支柱,小説的結尾以張翠霞的發瘋來比喻沉痛的現實。 [5] 

小鎮生活指南作品鑑賞

該書中現實感的“營造”,始於林培源關注和書寫現實的“切入點”,即典型“小鎮人”身份的構建和對“潮汕文化”的熟悉。對於“小鎮”這一概念,學界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比較普遍的一種看法是:“‘小鎮’指縣(縣級市)及鄉鎮較為合適。”可以確認的是:小鎮是介於現代化的城市與相對落後的鄉村之間的一種“過渡地帶”,而“小鎮人”則是城鄉二元體制下的一個特殊存在的羣體。他們既不屬於農村,也不屬於城市,但他們既受到區域發展不平衡因素的制約,也受到自我身份認知不確定性的困擾。“小鎮人”和“農村人”一併被文藝作品“默認”為“底層”主體。而“底層”這個詞本身“就意味着一個巨大的社會不公平的存在。”“小鎮人”是活動在小鎮上的主體,“小鎮人”的穿衣打扮、説話、職業、生活習慣,構建出小鎮的精神風貌。“生活”在《小鎮生活指南》中的底層“小鎮人”包括:《奧黛》中的養蜂人阿雄;《青梅》中典型的小鎮勞動婦女藍姨,一度靠種香蕉、賣菜辛苦持家;《躺下去就好》裏的棺材鋪木匠的兒子慶豐,“棺材”成了他一生的“心結”;《水泥廣場》裏的慕雲,經營着一家窗簾店,像大多小鎮的中老年婦女一樣,跳廣場舞成了她度過困頓生活的消遣;《姚美麗》中的姚美麗是遊戲廳的老闆,見證了清平鎮一代代青年長大;《他殺死了鯉魚》中的鰥夫順伯是守廟人;《最後一次“普度”》中的高裁縫是時代的棄兒,不僅遭遇家園拆遷、被迫搬家,就連其職業(裁縫)也遭到時代的遺棄;在《拐腳喜》中,開小賣部的張寡婦仍在遭受小鎮封建思想的迫害,而她亦將這種思想施加在兒子慶喜身上,從而導致了母子的雙重悲劇;《秋聲賦》中的阿秋是一部分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小鎮青年的縮影,父母對他求學理想的扼殺導致了他的精神走向崩潰;《瀕死之夜》中的“他”的命運則更具悲劇意味——被家人拋棄、被小鎮拋棄、被“世界”拋棄,最終成為殺人兇手、走上自戕的結局。《小鎮生活指南》中的人物構成了老、中、青、婦、孺等“小鎮人”的羣像。在描述這一羣人的時候,林培源行文巧妙、剋制,多以“第三人稱視角”或使用“敍述者”進行敍事,一方面避免了主觀誇大、渲染“小鎮人”的“悲慘生活”與“絕望情緒”;另一方面則自然流露出來“小鎮人”的複雜性、矛盾性。來自潮汕“小鎮”的林培源,既以“小鎮人”的身份熱情地“體驗”小鎮,同時又以“出走者”的身份回望小鎮,因而他筆下的“小鎮人”真實可感。
林培源將清平鎮中的芸芸眾生置於自己熟悉的“潮汕文化”中,構成了鮮明的文化敍事風格。所謂“文化敍事”,指的是“從文化角度進行審視、關照、考察、透視、批判等敍事行為,對小城鎮社會羣體的文化關照和對小城鎮風情風物的展示,是文化敍事的核心內容。”在《小鎮生活指南》中,林培源對小鎮民俗、民情的描摹,彰顯出鮮明的潮汕地域特色,其中最為直觀的便是潮汕方言的使用。語言代表了一個地域的文化傳承和歷史傳統,是區別於其它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在該書中,“姿娘仔”“後生仔”“水猴”“厝邊頭尾”(街坊鄰居)等潮汕方言的融入,為小説營造出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林培源並沒有走進大量使用冷僻的方言俚語來增加地域特色的誤區,相反,他所使用的方言是經過精心擇取和提煉的,在貼合人物身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小説語言的美感,也能照顧非潮汕方言區讀者的閲讀體驗。
其次,在《小鎮生活指南》中,林培源以潮汕地區的民土風情、飲食傳統和婚喪嫁娶等,構建清平鎮的風俗傳統。比如《奧黛》通過養蜂人阿雄的身份,呈現了龍眼、荔枝、水稻種植等嶺南地區的農業文明;《青梅》為讀者呈現了潮汕地區的飲食文化,如小説敍述人“我”的母親做的“田七燉雞”等藥膳、藍姨做的青梅酒和青梅醬、藍姨進城時為女兒帶的“薄殼米”等;《水泥廣場》有對潮汕地區婚嫁習俗的描摹;《姚美麗》則穿插了潮汕特色戲劇——潮劇;《他殺死了鯉魚》中,既有對潮汕地區遊神賽會這一傳統民俗活動的描寫,也有對祠堂文化的涉獵;《最後一次“普度”》對潮汕地區“七月半”(中元節)做了詳細記錄,滷鵝、施孤(普度)、“布田”等祭祀細節隨着小説情節的推進一一展示在讀者面前;《拐腳喜》中則有對潮汕地區“驅鬼”文化的描寫;《瀕死之夜》的“佛祖娘”“水猴”(水鬼)則是潮汕人民鬼神信仰的象徵。概而言之,對潮汕地區民俗的描寫,一方面表現了林培源對於故鄉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表現了他對潮汕文化的傳承和反思。由此,典型的“小鎮人”形象和真實的“潮汕文化”使得清平鎮這一虛構的潮汕小鎮呈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特徵。 [5] 

小鎮生活指南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小鎮生活指南》獲選《亞洲週刊》2020年十大中文小説。 [2] 

小鎮生活指南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小鎮生活指南》
2020年7月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09803 [1] 

小鎮生活指南作者簡介

林培源,1987年生,廣東汕頭澄海人,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美國杜克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2017—2018),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小説敍事研究。曾獲兩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第四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説佳作獎”,作品入選《2019短篇小説》《2019年中國短篇小説20家》等。2019年出版短篇小説集《神童與錄音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