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牛肉是以牛肉为主料制作的卤制菜品,起源于河南省博爱县,得名于商贩使用独轮车运输桶形牛肉售卖的习俗。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据传驸马谢昭因喜爱此风味促成当地修建土城与公主府 [2]。
该菜品仅在秋冬及初春季节售卖,制作时需精选牛腱、牛腿肉等部位,经浸泡去血、香料焖煮后分层浇汤压制凝固成型,卤制工艺讲究火候与老汤调配,成品可切片或夹入烧饼食用。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人马六七从博爱县习得老汤面工艺,后改良发展为兰州牛肉面,其“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标准沿用至今 [1-2]。
- 中文名
- 小车牛肉
- 口 味
- 醇香可口,绵软香嫩
- 主要食材
- 牛肉
- 源 地
- 博爱
- 调 料
- 油、盐、味精
- 辅 料
- 茴香姜、蒜、花椒、八角、桂皮、香草、
历史故事
播报编辑
明嘉靖年四年(公元1525年),清化三街谢昭中了进士后,被祖厚龙明荷花公主招为驸马,回乡探亲时,在游山赏竹之后,品尝了当地的小车牛肉,立即被其鲜美的味道所吸引,感觉比宫中的佳肴更有风味,院罪更好吃,照验辩仔便欲长期住下。嘉靖皇帝陵拳樱知道后,就在清化镇周围修了一座土城,共臭枣虹分五门霉芝五关,即北门、南门、西门、东北门、东南门,北关、南关、西关、东南关、东北关。又修造了荷花公主府,以便公主居住,常吃到小车牛肉酷协悼。
在博爱当地,过去制作售卖小车牛肉一般只是在秋冬和初春,主要是因为夏季卤肉的汤料无法凝固,也不宜存放。逢集赶会售卖时,将加工好的牛肉捆绑在独轮小车上,推到市场,不用吆喝,自会有人围上买上一两斤,或用烙馍卷食,或回家配上俩小菜,与朋友家人小聚放辩分享。
制作方法
播报编辑
小车牛肉,历史悠久,久享盛名,誉满太行交界处的山西、河南、陕西、河北。之所以醇香可口,绵软鲜嫩,是和它特殊的工艺分不开的,一是杀牛时血水要放尽;二是按部位选料,顺骨缝切成1-2公斤的肉块,在清水中浸泡,去净血污;把汤锅洗净,放入清水,将水烧至小沸时,下入牛肉,加适量食盐,花椒、茴香、草果等大料,小火焖煮,出锅,涮掉血沫;然后将晾凉的肉块,放入大沙锅的老汤内,放肉时,底层先放前肘、后肘、后臀,中间放腱子,最后放肚厢皮、肋条、牛蹄筋、牛头肉等杂肉,填满冷汤,加香料包、食盐焖煮至筋软肉烂。
文献记载
播报编辑
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第15版发表了《马子禄拉面:让人回味》,首次在人民日报上披露了兰州牛肉面的起源, [1]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因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苏寨村(今河南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陈维精处学习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人马保子等人的创新、改良后,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之后200多年的岁月里,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闻名,获得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马保子经营到1925年,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