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貝流浪記

(孫幼軍創作的童話)

鎖定
《小貝流浪記》是孫幼軍創作的童話,最早發表在1979年《兒童文學》上。 [1] 
《小貝流浪記》採用對照的手法,刻畫了小寶、小貝兩個迥然不同的形象,以他們對比鮮明的成長曆程及結果,藉助擬人的童話形象與故事,反映當代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問題,告誡人們:温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才能成為可用之才。 [2] 
作品名稱
小貝流浪記
作    者
孫幼軍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童話
字    數
20千字

小貝流浪記內容簡介

貓媽媽生了兩隻小貓:小黑貓叫小寶,小白貓叫小貝。小寶健壯有力,小貝卻很弱小,貓媽媽為此很擔心。一天,一個淘氣的小男孩抓走了小貝,將他送給了自已的小妹妹。小貝被帶上了去往農村的汽車,關在鞋盒裏的小貝悶得難受,他的叫聲惹惱了車上的一位旅客,他連同鞋盒一起被扔到車窗外,掉到公路旁的草叢裏。小貝從鞋盒中掙脱出來,撒腿狂奔,流落到了草原上。在那裏,小貝先後碰到了兇惡的野狼、老鷹,也遇到了好心的兔子。冬去春來,小貝長大了,變得很強壯,看上去像頭小豹子,結果被當作稀有動物捕獲,裝上汽車,拉到了城裏。小貝一直思念媽媽和哥哥小寶,希望有一天能回到家裏回到他們的身邊。第二天,他就衝出了動物園的籠子。在一個院子裏,他看見另一隻貓正被一個男孩欺負,便衝下屋脊相救,趕跑了男孩,沒想到他幫助的就是他的哥哥小寶,原來小寶因為貓媽媽嬌慣,貪吃、不勞動,吃壞了腸胃,又瘦又弱。小貝認出了小寶,小寶不相信眼前健壯的大貓會是小貝。他們一起回了家,從此小寶成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哥哥,從兄弟重逢的那天起,沒有誰再敢欺負他,他們的媽媽又變成了最幸福的媽媽。 [2] 

小貝流浪記作品目錄

貓媽媽生了兩隻小貓咪:小寶和小貝
發生了不幸的事:小貝給抓走了
小貝自己救出了自己
草原上的一夜
在小兔子家裏做客
小貝在森林裏
貓媽媽一家團聚 [3] 

小貝流浪記人物介紹

小貝
小貝離開温暖的家以後,獨立過着顛沛的生活,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相反,生活的波瀾使他漸漸認識了自己的力量。首先,他發現了腳上的肉墊和又尖又硬的腳趾,繼而,又發現自己有非常好的眼力。他用明亮的眼睛、鋭利的爪,在黑暗中也能撲捉到螞蚱、蟈蟈、田鼠和麻雀,成了大自然中生存競爭的勝利者。在艱難的生活裏,他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寶貴的經驗,鍛鍊了強健的體魄,還養成了機智勇敢、助人為樂的好品質。當小灰兔落入狼爪、小貓遭到男孩子的鞭打欺侮的時候,他便冒着生命危險,奮不顧身地衝過去營救他們。 [1] 
小寶
剛出生時,小寶比小貝壯實得多,小貝的四條腿還是軟綿綿的根本立不起來時,小寶已經能站穩了。小貝剛剛能搖搖晃晃地站起來,小寶已經在媽媽身旁跳來跳去的淘氣了。小貝只能像耗子一樣叫的時候,小寶的叫聲已經帶出一點兒貓的威風來了。他得天獨厚,始終在貓媽媽的身邊,用不着自己去逮耗子、抓魚、捕馬蜂,媽媽總是弄來好吃的,做得香噴噴的給他端到眼前,就連臉也是每天由媽媽給他洗。這樣嬌養的結果,小寶反而常鬧肚子痛,變得又瘦又小,而且不會跑,也跳不高,連麻雀和耗子也敢拿他取笑。在性格方面,又嬌氣又膽小,碰到一點小事就哭着喊“媽媽”。 [1] 
貓媽媽
貓媽媽和所有的年輕母親一樣,因為有了自己的小寶貝而感到無比幸福。她疼愛孩子,時時關心他們的營養,唯恐他們受餓受累。她成天辛勤忙碌,永遠不知疲勞。可是她的溺愛,卻把小寶嬌慣壞了。通過這個形象,作者對現實生活中許多溺愛孩子的父母。進行了善意的諷刺和批評。 [1] 

小貝流浪記作品鑑賞

小貝流浪記主題思想

《小貝流浪記》説明了一個富有哲理意味的主題:“鋼在火中煉,刀在石上磨”,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磨鍊,才能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這一思想內容通過淺顯、有趣的故事表現出來,不但使孩子們能從中得到啓發和教育,對於做父母的人也很有現實教育意義。 [1] 

小貝流浪記藝術特色

《小貝流浪記》作為擬人化的童話,其中被人格化了的動物形象,不僅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善良與兇惡、堅強與軟弱等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同時具有各種動物各自不同的生理特徵,從而使幻想和現實得到和諧的統一。比如,小貝是一隻貓,他所藉以生存的食物是螞蚱、蟈蟈、麻雀和魚,他之所以能逃出狐狸的血盆大口,是因為會爬樹,而狐狸卻上不去。他的眼睛在黑暗中也能看得清楚,爪很鋭利,這些都完全符合現實中貓的特徵。但在故事裏,他又是一個成長中的孩子的象徵,作者賦予了他以人的思想感情。當他在孤獨中見到大黑狗對小狗的温存撫愛,便觸景生情,甚至流下淚來。他的剛毅、勇敢、見義勇為等品質,是在經歷了種種生活的磨難以後形成的。這正符合人的思想品質形成的規律。同樣,貓媽媽和大黑狗對小貓、小狗體貼入微、温存備至、百般愛撫的種種描寫,都體現了人類社會中母親們所共有的思想感情,而這些情感的表達方式,卻又是貓、狗本身所特有的。比如,當貓媽媽聽見有人朝木板棚走來的腳步聲時,立即跳起來,“叼”起小寶,三跳兩跳從棚頂上鑽出去等等。作品把人類的思想感情和動物的神態和諧地融為一體,使它更加真切動人。 [1] 
《小貝流浪記》語言樸素明朗、生動活潑,具有形象化、口語化的特點。既符合中年級兒童的閲讀興趣,又適合念給幼兒聽。比如,寫貓媽媽對小貓的疼愛:“想讓他們多吃魚,怕魚刺卡了嗓子;想讓他們多吃糖,又怕他們長蟲牙。”“天冷,媽媽就把他摟在温暖的懷裏,天熱,媽媽就用一個大樹葉子,不停地給他扇涼風。”這樣的敍述語言,句子不長,意思明確,用詞具體形象。再如,兩隻麻雀取笑小寶,一隻麻雀説:“你瞧,那隻小貓那麼小,就長鬍子啦!”另一隻麻雀“唧唧喳喳”叫着説:“真的!真的!”小寶生氣了,他抬起頭,瞪圓了眼晴説:“就長鬍子!我樂意,你管不着”兩隻麻雀一齊衝他叫:“就管!就管!就,就,就,就!”十分形象地表現了麻雀那多嘴多舌的神態,小朋友讀起來會頗有興味。 [1] 
總體上,《小貝流浪記》故事生動,現實性強,在幻想與現實的結合方面和諧自然。 [1] 

小貝流浪記作品影響

  • 衍生作品
1999年,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拍攝《小貝流浪記》動畫片,共10集,每集22分鐘。該片根據孫幼軍童話《小貝流浪記》改編,通過表達一隻小貓的成長經歷,傳達了一個關於培養當代兒童模式的問題。 [4] 
1999年,中央電視台與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聯合制作了影院動畫《貓咪小貝》,導演曹小卉,片長90分鐘,根據孫幼軍童話《小貝流浪記》改編。 [5] 

小貝流浪記作者簡介

孫幼軍(1933.6—2015.8),男,漢族。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籍貫黑龍江省。中共黨員。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60年參加工作,“文革”中曾去江西省上高縣外交部“五七”幹校三年,長期任外交學院教員、外交人員服務局教員。副教授職稱。北京作協第二、三屆理事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195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2年加入北京作家協會。著有長篇童話《小布頭奇遇記》、長篇傳奇《仙籃奇劍傳》(《小濟公傳》)、中篇童話《雲裏國曆險》、系列童話《怪老頭兒》《小豬唏哩呼嚕》、短篇童話《小狗的小房子》、卡通片《小貝流浪記》、散文集《怪老頭兒隨想錄》等,譯作《伏倫蓋爾船長曆險記》等9種、短篇小説十餘篇。曾獲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提名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金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等獎項。 [6] 
參考資料
  • 1.    《兒童文學概論》編寫組編. 兒童文學概論[M]. 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2.05:390-393.
  • 2.    陳暉主編. 兒童文學階梯閲讀與評測 一年級[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9.07:95-96.
  • 3.    孫幼軍著. 小貝流浪記[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6.01:目錄頁.
  • 4.    薛揚編著. 動畫發展史[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1.07:138.
  • 5.    宮承波,王大智,朱逸倫主編. 動畫概論[M]. 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2018.03:198.
  • 6.    孫幼軍  .北京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