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螺菌感染

鎖定
鼠咬熱小螺菌是1887年Carter氏在印度於家鼠血液中發現,命名為小螺旋菌。1915年日人二木氏等人於兩例鼠毒患者的皮膚硬結及局部淋巴結中亦獲得一種螺旋體樣微生物,接種於豚鼠、猴、大黑鼠而發病,被證實為鼠咬熱病原體,命名為鼠咬熱螺旋體。現在通用的名稱為小螺(旋)菌。
中醫病名
小螺菌感染
外文名
Spirillum minus infection
就診科室
傳染科;內科
常見病因
小螺菌(鼠咬熱螺旋體)
常見症狀
高熱,寒戰被咬部位發炎,潰瘍,皮疹,可發生淋巴管炎
傳播途徑
齧齒類動物咬傷

小螺菌感染病因

被齧齒類動物咬後,小螺菌感染引起。

小螺菌感染臨牀表現

潛伏期1~4周。突然發生高熱、寒戰。被咬部位發炎,潰瘍,可發生淋巴管炎。皮損初期為紅斑,多見於腹部,擴大,呈紫紅色,形成發硬的斑塊。

小螺菌感染檢查

白細胞計數增多,(15~30)×109/L,嗜酸性粒細胞也可增多。可用患者的血接種動物,瑞士染色(Wright染色)、暗視野檢查來檢查小螺菌。

小螺菌感染診斷

根據齧齒類動物咬傷史、發熱、皮疹和全身症狀及相關檢查可確診。

小螺菌感染鑑別診斷

應與丹毒、化膿性蜂窩織炎、病毒疹、球菌敗血症、腦膜炎球菌血症和洛杉磯熱相鑑別。

小螺菌感染併發症

可併發心內膜炎、腎炎、腦膜炎、肝炎等。

小螺菌感染治療

咬傷部位立即用硝酸腐蝕局部,清洗傷口。預防破傷風,青黴素、四環素或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治療。

小螺菌感染預後

部分患者不經治療可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