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虎島

鎖定
小虎島在小虎村的東南面,龍頭巖的南面。
中文名
小虎島
別    名
小虎村
所屬行政區
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
面    積
9.54平方公里,岸線長19.92公里
居    民
4000多人(2018年)
郵政編碼
511455
電話區號
020
行政區類別
下轄地區
洲頭、坑仔、大灣、南灣州、新地堂、新圍、
車牌代碼
粵A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海蝕巖,民國建築

目錄

小虎島有無

小虎島 小虎島

小虎島探訪須知

有小虎大橋與島外相連,西接黃閣鎮,東連沙仔島,島內多為工業園區,管理嚴格,不便探訪。小虎山位於島嶼東南角,可踏青。
小虎化工、小虎麻蝦……南沙黃閣鎮東南的小虎島,是廣州5個有居民海島之一,因早年的水產養殖業和工業園區揚名。由於大橋的連接,工業的進駐,小虎島早已與西岸的黃閣鎮深度融合,成為工業城市的一部分。
而鮮為人知的是,大片的園區、魚塘之間,還隱藏着年代久遠的古人類活動遺蹟、自然力對島嶼的“雕刻”痕跡,它們都見證着這座海島滄海桑田的歷史。
不在海邊的海蝕遺蹟
登島前,小虎島的海蝕地貌就為海洋管理人員津津樂道。由於海水波浪長期沖刷,海岸線上不同的岩石質地、地形,會形成千奇百怪的形狀。
小虎島的海蝕地貌,有的是巖壁上一片大小不一的“坑”,有的是深達數米的洞穴,還有的像是給岩石穿了“束腰帶”,“勒”出一道朝裏的凹槽,叫做海蝕台。
沿着小虎村的大灣和坑仔之間一段山體,大大小小的海蝕穴不可勝數。小虎山的西端,形成的海蝕穴比較小;而西南的岩石,是整個黃閣鎮海蝕穴最多的一段。
小虎島的海蝕地貌,是黃閣海蝕地貌的一部分,也是“精華”之一。黃閣鎮的海蝕地貌,呈西北-東南走向,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從騮崗一直到珠江口中的大虎山。其中,小虎山、大虎山和烏洲山的海蝕遺蹟最為突出。
在學者看來,這些海蝕地貌科研價值十分珍貴,它隱藏着各種秘密:黃閣及珠江三角洲的地殼形成、古代海岸線的進退、珠江口古海灣的變遷、古代海平面的高低與氣候的變化、平原的堆積等。
這些海蝕地貌,許多已不在海邊,古時的海灘變成了公路、村莊、農田,有的被圈在了出入查證的工業區裏,外人難得一見。一片臨近公路的海蝕穴,“賣相”好的都被擺上了各種神像、祈福牌匾。
不可否認的是,它們“是黃閣多個自然村從滄海變桑田的歷史見證”,《南沙文史》這樣寫道。
先秦已有人類在島上活動
如果説這些遠離海岸的海蝕遺蹟,是由時光、人力共同“雕刻”而成,人類的作用已無法估算,那麼,一些來自數千年前的石器,則讓人看到了先秦人類在小虎島活動的朦朧身影———雖然説,南沙有文字的歷史開始於南宋時期。
30餘年前,磚廠工人掘沙時,在島嶼北部的魚尾山海灘上發現了一件有段石錛和一件殘石矛。10餘年前,考古人員又在大灣山腳的荔枝林中採集到一件長條形的石錛。
石錛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主要的生產工具。它是磨製石器的一種,長方形,單面刃,有的石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塊),稱“有段石錛”。裝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這些都説明,早在先秦時期,已有人類在島上從事生產活動。所以,要算起與人類“有據可查”的交往史,在廣州的海島中,小虎島無疑是最為久遠的。
民國時期的“豪宅
小虎西路洲頭大街一巷4、6號,有兩棟保存完好的建築,始建於民國,文物專家認為,它“堪稱當地豪宅”。
這是一座民國時期嶺南庭院式建築,總佔地面積近1300平方米。樓房高兩層,青磚牆,花崗岩石腳,中西結合的磚混結構樓房。
樓房二樓鋪花階磚地板,正面有陽台。外設陶製落水管。東樓建築西面有平面凸出呈半圓形的樓梯間,內設螺旋形樓梯,樓梯間的券窗原裝彩色玻璃
“豪宅”由當地李姓的兄弟興建,他們是地主,還是當時番禺“土皇帝”李塱雞的手下。在近年的文物普查中,房屋被鑑定為小虎島近現代重要史蹟和代表性建築。
水產養殖被工業區替代
從歷史的陳跡中走出,現今的小虎島,用村人的話説,“一半以上是圍起來的”。而島嶼的大部分面積已變成工業園區,島嶼東南部標誌性的暗紅色小虎山也被公路、園區包圍。
島上,4000多本地居民,與外來工們居住於此。島民冼樹有説,2000多畝養殖場地,主產已不是麻蝦。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處鹹淡水交界處的島上河涌邊,盛產麻蝦之類的海鮮,“隨便到哪個湧邊都有,泥塘裏隨便可以抓到”。
小虎島 小虎島
從“小虎生物精細化工產業規劃示意圖”看,島上3條路橋連接東西,沿岸路堤圍出平整的島嶼邊緣,主幹公路將島嶼分割成整齊的方塊,整個佈局儼然與城市無異。近十年來,不斷有企業進駐,按照規劃,將來的小虎島將成為一個純工業島,曾經紅火一時的水產養殖業,正在逐漸讓地給規劃好的產業園。
大規模的工業化,帶來的不僅是財富和城市化,還有空氣中時有時無的“化工味”和時不時的“全村大遷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