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腺蛙

鎖定
小腺蛙(學名:Glandirana minima)是蛙科、腺蛙屬的兩棲動物,中國特有種。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鼓膜圓而大;犁骨齒兩小團;舌後端有缺刻。前肢較短;指長而略扁,末端略膨大;指間無蹼;內掌突大而扁平,外掌突較小。後肢中等長;趾間半蹼或1/3蹼;內蹠突較大,橢圓形;外蹠突小而圓。皮下滿布顆粒腺體,胸側和腹後腺體密集。背面皮膚粗糙;背部及體側有長短不一的縱膚稜8行左右;口角後方有2-3個頜腺;顳褶不顯;有內、外跗褶。腹面皮膚光滑,胸側和股後下方及肛周圍有扁平疣狀腺體,且密集。生活時,背面黃褐色;體背後部及體側常有少量黑斑,頜腺黃色;前肢淺黃褐色。腹面自咽喉部至腹部由深灰色逐漸轉為淺灰色,或均為淺灰色;股、脛腹面淺灰色,散有深色細斑。
小腺蛙棲息於海拔110-550米丘陵地區的小水坑、沼澤水溝或梯田邊的草叢中。在繁殖季節裏,雄蛙常蹲於水溝或水坑邊的水草上或草叢中鳴叫。分佈於中國福建。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小腺蛙
拉丁學名
Glandirana minima
外文名
Little Gland Frog
同義學名
Rana minim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蛙科
腺蛙屬
小腺蛙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亞    綱
滑體亞綱
亞    科
蛙亞科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ing and T'sai,1979
保護級別
瀕危(EN)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10] 

小腺蛙形態特徵

  • 成體
小腺蛙
小腺蛙(5張)
雄蛙體長27毫米,雌蛙體長29毫米左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吻稜不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頰面有長的深凹;鼻間距大於眼間距,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鼓膜圓而大,在眼後下方,略小於眼徑;犁骨齒兩小團;舌後端有缺刻。
前肢較短,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長而略扁,末端略膨大;第一、第二指幾乎等長,略短於第四指;指間無蹼,第二、第三指指側具緣膜或不明顯;關節下瘤明顯,第二、第三指有指基下瘤;內掌突大而扁平,外掌突較小,橢圓形。後肢中等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後緣,左、右跟部相遇;脛長略小於體長之半;趾略扁,末端略膨大成吸盤,大多數趾腹側具溝;第三、第五趾幾乎等長;關節下瘤明顯;趾間半蹼或1/3蹼,第四趾蹼近達第二關節下瘤,趾側的無蹼部位緣膜明顯,第五趾遊離側具緣膜;外側蹠間蹼不發達;內蹠突較大,橢圓形;外蹠突小而圓。 [4] 
皮下滿布顆粒腺體,胸側和腹後腺體密集。 [4] 
背面皮膚粗糙,液浸標本全身背面及體側密佈白色小顆粒狀腺體;背部及體側有長短不一的縱膚稜8行左右,後背部及體側者較寬短,有的較大,近橢圓形,脛部背面也有數行斜行或縱行的短膚稜;口角後方有2-3個頜腺;顳褶不顯;有內、外跗褶。腹面皮膚光滑,胸側和股後下方及肛周圍有扁平疣狀腺體,且密集。 [4] 
生活時,背面黃褐色,少數個體從頭後至肛有一條淺色脊線;體背後部及體側常有少量黑斑,頜腺黃色;前肢淺黃褐色,內側緣有點狀黑斑;前臂背面常有黑橫紋2-3條;後肢茶褐色,股後有不規則的黑斑;股、脛部背面有黑橫紋4-5條,附、瞧、趾背面均有黑橫紋。腹面自咽喉部至腹部由深灰色逐漸轉為淺灰色,或均為淺灰色,上有許多深色細小斑點;股、脛腹面淺灰色,散有深色細斑。液浸標本深色斑紋清晰。 [4] 
  • 第二性徵
雄蛙第一指內側婚墊不明顯,在解剖鏡下可見其上密佈淺色細刺;具一對咽側下內聲囊;無肩腺,無肱腺,背側有雄性線。 [4] 
卵徑1.2-1.3毫米;動物極黑棕色,植物極乳白色;卵粒外包兩層膠膜。 [4] 
  • 蝌蚪
第28-30期蝌蚪全長平均26.9毫米,頭體長約9.7毫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77.3%。體形較細長。生活時頭體背面和尾肌灰棕色,腹面及尾鰭色淺。周身皮下密佈透明(液浸後為白色)的圓球狀小顆粒,體背兩側各有2-6個較大的顆粒排成一縱行,經切片觀察,屬於顆粒狀腺體。一個後肢長1.5毫米者(第39期),頭體長10毫米,尾長17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7倍;另一個時足長為3.2毫米者,頭體長12毫米,尾長22毫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8倍。尾肌較發達,尾鰭較平直,尾末端鈍尖。吻鈍圓;鼻孔位於吻眼之間;眼位於頭背側;出水孔開口於體左側,無遊離管;肛孔開口於尾基腹面右側。口位於頭部前下方;上唇兩側各有一排乳突,下唇中央乳突一排,兩側的乳突雙排;乳突上面有黑斑;角質頜發達。 [4] 

小腺蛙生態習性

小腺蛙棲息於海拔110-550米丘陵地區的小水坑、沼澤水溝或梯田邊的草叢中。在繁殖季節裏,雄蛙常蹲於水溝或水坑邊的水草上或草叢中鳴叫,鳴聲如“gi!ga、ga、ga、ga……”,開始為單音節,以後短促連續數聲乃至十多聲。 [4] 

小腺蛙分佈範圍

小腺蛙是中國特有種,分佈於中國福建(福清、福州、長樂、永泰)。 [4]  [5] 
小腺蛙分佈圖 小腺蛙分佈圖

小腺蛙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為6-9月。卵產於靜水坑裏,成片漂浮於水面或黏附於水草上,一次產卵221-318粒。一隻雌蛙每年可產卵2次。受精卵在水温25-29℃下,經過80小時左右,發育至鰓血循環期,即大部分孵化成小蝌蚪。6-7月產卵孵出的蝌蚪於同年9月間開始變態;8-9月產的卵,以蝌蚪越冬,翌年春季變態;變態至性成熟約1年時間。 [4] 

小腺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瀕危(EN)。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極危(CR)。 [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9] 
  • 瀕危原因
小腺蛙分佈區較窄,棲息地外裂和質量下降,其種羣數量極少。 [5] 

小腺蛙主要價值

小腺蛙僅見於中國福建省東部地區,其形態特徵與其他科動物迥然有別,是單屬單種,在蛙科屬間分類演化研究中具有較大意義。該娃棲息於稻田附近和丘陵地區,對林農害蟲也有防除作用。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