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米酒

(台灣省民間傳統文化之一)

鎖定
釀製小米酒是台灣省民間傳統文化之一。舉凡在生活、祭祀、禮俗都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文名
小米酒
類    型
台灣省民間傳統文化之一
卷    宗
<諸羅縣誌> (卷之八 風俗志)
正    文
搗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

小米酒諸羅縣誌

<諸羅縣誌> (卷之八 風俗志)記載:
“搗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為麴,調粉以釀,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味微酸。外出,裹其醅以蕉葉或載於葫盧。途次遇水,灌而酌之,渾如泔。”
黃叔璥<台海使差錄>記載:
“樁秫米使碎,嚼米為麴,置地上,隔夜發氣,拌和藏甕中。數日發變,其味甘酸,曰姑待酒。”
“秫米”就是小米,是台灣少數民族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主要的制酒原料,這種叫做“姑待酒”。原來是利用人的唾液作為酵母,用口嚼過小米,放著隔夜發酵,然後再加入另外搗碎的小米,兩者拌和藏在甕裏,放置一段時間,就自然變成酸酸甜甜的酒,釀成的酒就是現在熟悉的“小米酒”。

小米酒起源

在台灣省民間的神話傳説對釀製“小米酒”的起源也有所陳述,如:
賽夏人裏,傳説“酒”道源於鬼靈。陳春欽氏<向天湖賽夏人的故事>載有“鬼靈與山地酒”。
泰雅人造酒母之法,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番傳説集》(大正十二年),餘萬居譯,載有:“古時,名warisibatto是首先發明嚼慄造酒母之法,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種植麻的人”。
在台灣省民間對於小米酒,是有其重要的文化意義。
如:
西拉雅人的尪姨祭阿立祖時噴酒禮。念禱告詞,以祈降福世人。
阿美人豐年祭,重要祭品:祭酒(Lingalawan)為淨水或聖水之意,據説,祭酒有避邪的法力。在豐年祭中把酒放在中央,表示神靈與族人同在一起,並有人不停地給在場人的人斟酒,象徵守護神與人們同在。
泰雅人熱情豪爽把喝酒當做誠懇待人之道。衍生共飲文化稱為“柯和吉”Qohozi。為著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及相互間祝福之意,因此,泰雅的老人常會對人説:“請你飲用我的柯和吉”。
卑南人有“水酒敬天地”的儀式及“海祭”,其儀式是將婦女釀製成的小米酒(tinuerau)帶到海邊,然後在海邊煮小米飯糕,由祭司朝向蘭嶼的方向念祭文,表示祈禱、感謝、賜福、豐收之意。
賽夏人善釀小米酒。與人共飲一杯叫做“愛若蜜”,這是對客人的最高禮遇與歡迎。
排灣人
排灣人在飲用小米酒之前,右腳先用力跺地一次,表示敬山神。
排灣人敬畏祖靈,可以從喝小米酒得知,當小米酒裝連杯(二人一起飲用)飲用前,用食指沾小米酒往上灑,左右各三次,右手為善靈,左手的是惡靈,不分善惡都得敬畏。(摘自台灣的民間-排灣人—飲食文化)
魯凱人及排灣人喜歡與好朋友一起分享小米酒,喝酒時,有不獨飲的習性。所以發展出(連杯酒器)與好朋友連杯共飲的特色。
而在台灣省民間中有最嗜酒的一族為邵人
平時用食儉約,但不可無酒。

小米酒採訪資料

莊士傑<頭水社化番採訪資料>載:
所食淡薄,雖以米為酒,而佐以鹽水為事,即有時所獲獸肉,亦向人易甕酒,而留食者頗少。且其性最嗜酒,終年皆以飲酒為樂。從來其家懸壺而無酒,亦必以米粟易酒而飲。
唯獨達悟人不制酒。
小米酒是台灣省民間最珍貴的祭祀獻禮,象徵著對祖靈及天地最大的敬畏。在祭祀、農耕歲收、狩獵、築屋、出生、成年、結婚、客人造訪前,台灣少數民族婦女才開始釀製小米酒的工作,並非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所以小米酒不僅是重要的祭品,也是一種族人間團結、互通友誼的代言,更是歡樂的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