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白腰雨燕

鎖定
小白腰雨燕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屬鳥類。 [5]  額、頭頂、後頸和頭側灰褐色;背和尾黑褐色,微帶藍綠色光澤;尾為平尾,中間微凹;腰具白色,羽軸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銅色光澤;翼稍較寬闊,呈煙灰褐色;肩灰褐色,三級飛羽微帶光澤;頦、喉灰白色,頰淡褐色;其餘下體暗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前面被羽,灰褐色。 [6] 
小白腰雨燕分佈於非洲、伊朗、印度、中南半島和菲律賓,在中國四川西南部鹽源、雲南西雙版納、貴州望謨、廣西、廣東、香港、海南島、福建和台灣均可見其身影。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林區、城鎮、懸崖和岩石海島等各類生境中。成羣棲息和活動。主要以膜翅目等飛行性昆蟲為食,多在飛行中捕食。繁殖期4-7月,常成對或成小羣在一起營巢繁殖。營巢於巖壁、洞穴和城鎮建築物上,每窩產卵2-4枚。雌雄輪流孵卵。 [7] 
小白腰雨燕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發佈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中文名
小白腰雨燕 [4] 
拉丁學名
Apus nipalensis
外文名
Little Swif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雨燕目
雨燕科
雨燕屬
小白腰雨燕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4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 183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小白腰雨燕形態特徵

小白腰雨燕的、頭頂、後頸和頭側灰褐色,背和尾黑褐色,微帶藍綠色光澤。尾為平尾,中間微凹。腰具白色,羽軸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銅色光澤。翼稍較寬闊,呈煙灰褐色。肩灰褐色,三級飛羽微帶光澤。頦、喉灰白色,頰淡褐色。其餘下體暗灰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前面被羽,顏色灰褐色。 [1] 
幼鳥與成鳥相似。但頭部灰褐色稍淡,具淡灰褐色羽緣,下體暗褐色,具灰白色羽緣和微具光澤;腰、頦、喉羽幹紋不明顯。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和趾黑褐色。 [1]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25-31克,雌性30-31克;體長雄性113-140毫米,雌性110-122毫米;嘴峯雄性6-7毫米,雌性6毫米;翅雄性132-136毫米,雌性130-138毫米;尾雄性49-54毫米,雌性49-54毫米,跗蹠雄性9-11毫米,雌性9-10毫米。 [1]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林區、城鎮、懸巖和岩石海島等各類生境中。巖壁、洞穴以至城鎮等建築物等處均見。棲息高度達2,100米。 [1]  [2] 

小白腰雨燕生活習性

成羣棲息和活動。有時亦與家燕混羣飛翔於空中。飛翔快速,常在快速振翅飛行一陣之後又伴隨着一陣滑翔,二者常交替進行。在傍晚至午夜和清晨會發出比較尖的鳴叫聲。其活動範圍較廣,從村鎮附近以至高山密林都見該鳥活動。雨後多見集羣飛於溶洞地區上空穿梭飛翔,有時繞圈子動作整齊。配偶期間,雌雄彼此追逐。鳴聲特別嘹亮,發出“噝-噝-噝”的叫聲。捕捉蚊等膜翅目昆蟲為食。 [1] 

小白腰雨燕分佈範圍

小白腰雨燕世界

留鳥:不丹和文萊。
繁殖地:孟加拉、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小白腰雨燕中國

中國分佈:分佈於四川西南部鹽源,雲南西雙版納,貴州望謨,廣西、廣東、香港、海南島、福建和台灣。 [2] 
小白腰雨燕分佈圖 小白腰雨燕分佈圖 [2]

小白腰雨燕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3-5月。雌雄共同營巢,巢築於峭壁、洞穴或建築物的房屋牆壁、天花板上,用植物細纖維、禾草、羽毛、木棉花絮、蘆葦花絮和泥土為材料,加親鳥口涎或濕泥混合築成。巢體球狀或橢圓狀,柔軟而發亮,稍帶黏性。常成對或成小羣在一起營巢繁殖。巢的形狀有碟狀、杯狀、球狀等類型,視營巢環境而變化。巢外徑12-20釐米,內徑7-10釐米。巢極柔軟、光滑、特別是巢口。巢內常墊有細草莖和羽毛。每窩產卵2-4枚。卵的大小為21-26×14-16毫米,平均22.7×15.0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1] 

小白腰雨燕亞種分化

小白腰雨燕(8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小白腰雨燕爪哇亞種
Apus nipalensis furcatus
Brooke, 1971
2
小白腰雨燕台灣亞種
Apus nipalensis kuntzi
Deignan, 1958
3
小白腰雨燕指名亞種
Ap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7)
4
Apus nipalensis subfurcatus
(Blyth, 1849)
[1]  [3] 

小白腰雨燕保護現狀

小白腰雨燕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小白腰雨燕種羣現狀

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在其大部分分佈範圍內都很豐富(del Hoyo等人,1999年),而全部種羣估計數包括:中國大陸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中國台灣平均有10,000-100,000對繁殖對;在韓國平均小於100對繁殖對和小於平均50只個體在韓國遷徙;在日本平均100-10,000對繁殖對和平均50-1,000只個體遷徙(2009年)。趨勢理由:認為種羣數量正在增加,這是由於其雌鳥寄主進行了類似的擴張後範圍擴大(del Hoyo等人,1999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