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田雞

鎖定
小田雞(學名:Porzana pusilla)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小型涉禽,共有7個亞種。體長17-18釐米,嘴短,背部具白色縱紋,兩脅及尾下具白色細橫紋。雄鳥頭頂及上體紅褐,具黑白色縱紋;胸及臉灰色。雌鳥色暗,耳羽褐色。幼鳥頦偏白,上體具圓圈狀白色點斑。與姬田雞區別在上體褐色較濃且多白色點斑,兩脅多橫斑,嘴基無紅色,腿偏粉色。棲於沼澤型湖泊及多草的沼澤地帶。快速而輕巧地穿行於蘆葦中,極少飛行。常單獨行動,性膽怯,受驚即迅速竄入植物中。雜食性,但食譜中大部分為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分佈於北非和歐亞大陸,南遷至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
中文名
小田雞
外文名
Baillon's Crake
別    名
小秧雞
拉丁學名
Porzana pusill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鶴形目
秧雞科
田雞屬
小田雞
亞    種
7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1] 

小田雞形態特徵

小田雞
小田雞(23張)
小田雞有7個亞種,亞種之間的區別主要依據體形大小、上下體羽毛的顏色及深淺、喉和胸的顏色以及腹部有無條紋。成鳥兩性相似。頭頂、枕、後頸橄欖褐色,具黑色中央縱紋,後頸的條紋不清晰,其餘上體橄欖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縱紋,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和內側翅覆羽具白色斑點。尾羽黑褐色,羽緣棕褐色。翅覆羽橄欖褐色,內側覆羽具寬黑色縱紋和白斑。飛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羽緣白色,次級飛羽羽端具白色小斑點。有藍灰色眉紋和棕褐色穿眼紋。頦、喉棕灰色,頰、頸側和胸藍灰色,胸羽的羽端沾棕色。腹、兩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橫斑紋。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腋羽具少量白斑,尾下覆羽有黑白兩色橫斑紋。雌鳥喉白色,下體羽色較淡。 [2] 
幼鳥下體棕白色,頸側、胸和兩脅淡紅褐色,從面部到胸常有斑點,兩脅雜有白紋。雛鳥全黑色,絨羽尖端染有綠色。 [2] 
虹膜紅色,幼鳥虹膜紅褐色。嘴角綠色,嘴峯和端部色較深。腿和腳黃綠色至污綠色,爪角褐色。 [2] 
大小量度:體重♂33-50克,♀42-45克;體長♂150-190毫米,♀175-182毫米;嘴峯♂15-20毫米,♀15-17毫米;翅♂82-93毫米,♀80-89毫米;尾♂35-45毫米,♀41-50毫米;跗蹠♂24-29毫米,♀23-27毫米。(注:雄性--♂;雌性--♀) [2] 

小田雞棲息環境

分佈於海拔400-1100米的中、低山水域附近,棲息於沼澤、葦蕩、蒲叢和稻田中、山地森林、平原草地、湖泊、水塘、河流、水庫、沼澤等濕地生境,尤以富有蘆葦等水邊植物又有開闊明水面的湖沼及其鄰近草地灌叢地區較喜歡。有時也出現於水稻田和鹽田及其附近草叢與泄叢中。繁殖季節棲息地以低而密的草叢為特徵,或成片的植物如蘆葦、薹草、莎草、燈心草、藨草、虉草等;非繁殖季節棲息地較為廣泛,包括低山丘陵地帶、林緣溪流、沼澤化草甸和農田附近、水稻田及其雜草叢生處。 [2] 

小田雞生活習性

小田雞遷徙

小田雞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內蒙古為夏候鳥,每年4月上、中旬遷來,9-10月南遷,居留期約5個月。在北戴河秋季曾見有少數小田雞南遷時途經此地,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為主要路過期,在秦嶺、北京、白洋淀和河南桐柏山均為夏候鳥,甚至在長江以南的安徽石臼湖3-4月及8月亦可見到,因此估計小田雞在長江以北為夏候鳥,在長江以南為旅鳥,有些則飛到華南及其以南地區越冬,但冬季在河北和江蘇等地也出現過大羣或小羣。 [2] 

小田雞習性

清晨和傍晚到夜間最活躍,常單獨活動。性膽怯,善隱蔽,受驚即迅速竄入植物中,或突然起飛,但飛不高很快落下。能在地上草叢中穿行,也能在水面植物上敏捷而快速的奔跑,很少游泳和潛水,也不喜歡飛行。遇危險時多通過奔跑和匿藏來逃避,被迫時才突然飛起,飛行慢而遲緩,而且一般飛不多遠又很快落入草叢或泄叢。鳴聲柔和而低,像吹哨聲。 [2] 

小田雞食性

雜食性,但食譜中大部分為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包括鞘翅目、半翅目、蜻蜒目、襀翅目、石蛾科和蚊科,也吃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小甲殼類、小魚以及綠色植物和種子(包括薹草),在籠養條件下還吃小蜥蜴和壁虎。常在植物茂密處及其附近活動,喜歡在水較淺而即將乾涸的泥坑中覓食。在地面上落葉堆中或淺水中探食,偶而在較深的水中覓食,通常一邊在漂浮植物和折斷的蘆葦上行走和游泳,一邊覓食,還可一再潛水捕捉食物。有時也在水邊泥地上或水中植物上奔跑覓食,很少通過游泳或潛水覓食。 [2] 

小田雞分佈範圍

小田雞世界分佈

小田雞分佈圖 小田雞分佈圖 [3]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澳大利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埃及、埃塞俄比亞、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新西蘭、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葡萄牙、羅馬尼亞、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斯威士蘭、瑞士、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1] 
旅鳥: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喀麥隆、丹麥、法羅羣島、芬蘭、香港、愛爾蘭、盧森堡、斯洛伐克、瑞典、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 [1] 
繁殖於歐洲南部,往東經中亞,貝加爾湖、西伯利亞南部、蒙古,一直到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日本,越冬於非洲東部和南部、伊朗、印度、斯里蘭卡、泰國、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 [2] 

小田雞中國分佈

廣泛分佈,見於北京(通縣)、天津(團泊窪)、河北(白洋淀、北戴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烏梁素海)、遼寧(雙台子河口、東溝、大連、蓋縣、遼中、義縣)、吉林(白城、公主嶺、安圖、敦化)、黑龍江(扎龍、哈爾濱、興凱湖、牡丹江、佳木斯、綏化、伊春、松花江、黑河、大興安嶺)、江蘇(徐州、連雲港、鹽城、東台)、浙江(舟山、温州、平陽)、安徽(石臼湖)、福建(福州、閩侯)、江西(樂安敖溪水庫)、山東(青島大沽口)、河南(桐柏山)、湖北(江漢湖羣)、湖南(東洞庭湖)、廣西(北部灣北部)、雲南(昆明、新平、耿馬、蒙自)、陝西(秦嶺)、甘肅(慶陽、平涼、蘭州、河西走廊、天水、武都)、青海(西寧)、寧夏(平羅、賀蘭、銀川、永寧、吳忠、青銅峽、靈武)、新疆(于田、喀什、莎車、葉城、塔里木河、天山、巴音布魯克、察布查爾、伊犁河、巴里坤)、台灣(台中、南投、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新竹、澎湖)和香港。 [2] 
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北、河南、陝西南部、新疆西部;遷徙時經過廣東、青海、甘肅、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部分越冬於雲南和廣東,偶爾漂泊到香港和台灣。 [2] 

小田雞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各地緯度不同而略有差異。在中國扎龍地區繁殖期為5-6月。單配製,有領域性,僅在繁殖季節維持配偶關係。巢建於水邊密集的植物叢中,或在沼澤地中較高的丘地上或蘆葦堆上。雌雄均參與營巢,巢材以蘆葦為主,雜以其他草的莖、葉等,巢淺而疏鬆,呈圓盤狀,外徑10-12釐米,內徑8-10釐米,巢高約13釐米,深約4釐米。5月下旬開始產卵,一般隔日產1枚,每窩卵4-10枚,常見為6-9枚。卵橢圓形,土黃色,上面布有暗紅色小斑塊。卵的大小為19.1-21.8毫米×26.0-30.7毫米。窩卵足數後開始孵卵,孵卵以雌鳥為主。孵化期19-21天。雛鳥為早成鳥,孵出後不久可離巢。由雙親餵養和照顧,幾天後可自行覓食,約35-45日齡長出飛羽,長出飛羽前可獨立生活,1歲可開始繁殖。 [2] 

小田雞亞種分化

小田雞(7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Porzana pusilla affinis
2.
Porzana pusilla intermedia
3.
Porzana pusilla mayri
4.
Porzana pusilla mira
5.
Porzana pusilla obcura
6.
小田雞澳大利亞亞種
Porzana pusilla palustris
7.
Porzana pusilla pusilla
[4] 

小田雞保護現狀

小田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小田雞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參考資料